新型黄金诈骗!上海,一女子花费2.9万元,在水贝市场购买一款重49.18克的黄金,并缴纳25元送检,鉴定结果为真,一个月后,女子送往奢侈品店回收,谁知工作人员剪开手镯后,竟然出现疑似是水的透明液体,黄金也因此缩水2.51克…… 信息来源: 原文登载于新京报在2024年11月13日关于《揭秘假黄金骗局:合金、低纯度黄金被包装成足金售卖》的报道。 刘女士,36岁,上海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高级白领。因工作关系,她经常出差,对深圳的水贝市场也有所耳闻。 作为一个珠宝爱好者,刘女士对黄金首饰情有独钟,一直听说水贝市场的黄金价格相对便宜,质量也有所保障,这次去深圳,她早早就计划去水贝市场购买一款心仪的黄金手镯。 抵达深圳的第三天,刘女士完成工作任务后,趁着周末时间专程去了罗湖区的水贝市场。这里黄金饰品琳琅满目,商铺熙熙攘攘,人流如织,充满商业气息。 经过几家店铺的询价对比,她最终走进了一家口碑不错的店铺。店内的柜台上摆放着各式精美的黄金饰品,老板见刘女士衣着得体,热情地推荐了一款黄金手镯。 “这款手镯款式很新,49.18克,今天有活动,按黄金现价的九折算,只要2.9万元。再说,您看这成色,多纯!”老板笑容可掬地说道。 刘女士拿起手镯仔细端详,手感沉甸甸,色泽灿烂,做工精致,颇符合她的心意。 她提出能否现场检测一下成色,老板十分爽快,带她到市场里的检测点缴纳了25元检测费。半小时后,检测报告显示手镯的黄金含量为999‰,确认是千足金。 “既然是正规的检测结果,那肯定没问题了。”刘女士当场刷卡支付,并将手镯佩戴在手上,感到自己愈发气质出众。 一个月后,刘女士计划购买一辆新车,手头资金略显不足,便想着把手镯卖掉来筹些现金。她找到一家上海知名的奢侈品回收店,将手镯递给工作人员进行估价。 “手镯外观看起来没问题,不过按照行业惯例,我们需要剪开查看内部结构,这是对客户负责,也保证我们的回收质量。”工作人员解释道。 刘女士有些迟疑:“这可是我花近3万买的手镯,万一剪坏了怎么办?” “您放心,剪开后会用专业仪器检测,确认重量和含金量,再按市场价给您报价,绝不会让您吃亏。”工作人员耐心说道。 最终,刘女士点头同意。 手镯被剪开的一瞬间,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从断裂处竟然渗出了透明的液体,像水一样缓缓流出,整个房间顿时安静下来。 工作人员迅速用纸巾吸起液体,并继续检查手镯的重量。最终,原本标注为49.18克的手镯仅剩46.67克,缩水了整整2.51克。 “这是典型的手法。”工作人员摇摇头,“在黄金饰品内部注入液体是一些无良商家的伎俩,用来增加重量。 水贝市场的鉴定机构通常只检测表面含金量,而内部掺杂物无法用常规手段发现。” 刘女士听得目瞪口呆:“可是水贝市场的检测报告都确认了含金量啊!” “检测报告没问题,但它只能说明外表的黄金纯度。您这个手镯外层确实是999‰的千足金,但内部掺杂的液体让整件饰品看起来比实际值钱得多。 这种现象我们见过不少,尤其是水贝市场的一些小商家,钻了监管的漏洞。”工作人员解释道。 这时,另一位顾客听到后插话道:“我也中过招。几年前,我也在水贝买了一条黄金项链,回收时发现内部掺了金属钉,后来去维权,却因为交易小票遗失,只能自认倒霉。” 回到家后,愤怒和懊恼交织在刘女士的心头。 她拨通了水贝市场那家店铺的电话,老板一听到她的来意,态度立刻变得冷淡:“当时我们检测过的,报告都是真的。至于您说手镯内部有问题,这可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刘女士一再强调手镯内部存在掺假,可对方始终否认责任,甚至挂断了电话。 刘女士不甘心,整理好手镯的检测报告、购买凭证以及奢侈品店的检测证明,联系了当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 然而,由于交易发生在深圳,刘女士不得不前往深圳办理相关投诉手续。 经过调查,刘女士发现她的遭遇并非个案。水贝市场虽然名声在外,但也因部分商家的不法行为屡次被消费者投诉。 部分小商家为谋取暴利,利用消费者对检测报告的盲目信任,将伪劣产品混入市场。这种“外表纯金,内含掺杂”的手段隐蔽性强,普通消费者难以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