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记者沿着红军经过安顺镇宁的部分路线,来到江龙,聆听红军长征的故事,感受江龙今昔巨变……
永恒记忆,红军在江龙留下红色印迹
在江龙镇的老街区,一间土木结构的四合院泛着岁月的痕迹,在周围的砖混结构房屋中显得格外沧桑。
“这就是当年红军在江龙镇过夜留宿的地方。”说到采访红军曾经走过的地方,在江龙镇政府党政办工作人员罗乾瑞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一处老宅前,这里早已没有人居住。
1935年4月13日,红三军团先头部队从现西秀区鸡场乡向镇宁开进,下午便到达江龙镇磨石井和雷打坡。江龙商人周文斋、杨虎成等闻讯率学堂学生前往迎接。14日、15日,红军后续部队陆续进入江龙,分别驻扎在场坝上、新寨、半边街、唐家箐、云盘山苗寨。
红军所过之处留下了许多感人故事,给江龙人民留下难忘的红色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江龙当地百姓流传,红军过境时秋毫无犯,当地百姓们送茶送水热情相迎,为他们提供所需物品。
“听我的长辈们讲,当时先后有两批红军来到江龙,许多人不知道情况就害怕地躲了起来,但红军遵守纪律,许多战士还为老百姓挑水、劈柴、打扫院落,躲起来的老百姓知道后陆续回家,大家主动给他们送去蔬菜、大米和鸡蛋,他们也都付钱,一分不差……”89岁的杨少南老人将当时军民的鱼水深情娓娓道来。
16日凌晨,宿营江龙一带的部队先后离开。期间,红军战士热情帮助当地百姓,与百姓结下了深情厚谊。
回望历史,为了更好前行。
时光荏苒,红军长征的精神,永远闪耀在黔中地区,化为江龙人拼搏奋进的强大动力,他们牢记初心使命,让伟大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让江龙镇在新长征的路上走得有声有色。
旧貌新颜,产业发展改变昔日山村
初冬的阳光映照着大地,在江龙镇茅草村,连片的茶树层层叠叠,顺着山势绵延起伏。生产车间内,茶香氤氲。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采摘好的秋茶经过一道道加工工序逐渐变成香气四溢的茶叶。茶产业在这里蓬勃发展,绿了山头,富了百姓。
“以前可以说是一天三顿都是苞谷面和野菜,现在日子好了。栽姜的,采茶的,家家盖起了两层楼,我自己每个月也有200元的养老保险。”杨少南感叹道。
江龙镇海拔1000多米,正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作为传统的农业乡镇,江龙镇因地制宜,有效利用优质的土壤及有利气候环境大力发展茶产业,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夯实产业基础,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帮助企业新建加工厂房、引进先进设备、完善配套设施等,着力提升茶叶的规模、产量和品质,不断发展精深加工,积极开发茶叶新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打响“江龙团叶茶”品牌。
“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茶叶,现有茶叶4800亩,近年来还引进了两家茶企,老百姓通过售卖茶叶和在茶叶基地务工增加收入。清明前采摘茶青一斤35元,速度快的一天能挣近300元。平时茶园管护也需要工人,几乎天天有活干。”茅草村支书杨树森介绍,去年,在政府帮助下,黔龙茶业公司新建两条大宗红、绿茶生产线后,当地茶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每年3月直至清明,茶山平均每天务工人员近100人。
连日来,脱贫户杨秀勇颇为忙碌。他家种的10多亩小黄姜迎来采收,每天他都要找七八个工人来给自己干活。
“以前没有挣钱的门路,只能种点苞谷养活自己,现在每年种10多亩姜,今年姜价在3.5元每斤,最近每天都需要七八个工人采收小黄姜,每天100元。一亩能收5000多斤,我还种了10多亩辣椒。”2018年,曾是贫困户的杨秀勇在尝试种植小黄姜的第一年便成功脱贫。去年他靠种小黄姜就挣了9万元,工资付了1万多元。
“我们村今年种植了500多亩小黄姜。除此之外,还有辣椒,部分村民也在尝试养牛养猪。今年3月,在中国电信安顺分公司的帮扶下,我们为村民免费申请了6000株黄柏树苗。”茅草村驻村第一书记叶家凯介绍道。
致富的脚步并没有止于茅草村。曾经,红军长征在江龙镇播下了红色火种。如今,江龙镇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因地制宜发展茶叶、小黄姜、冷水鱼等特色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江龙镇茶叶种植面积达4.6万余亩,可采摘面积近3.45万亩,年产明优茶达到360余吨,大宗茶1000吨,茶叶产业链总产值达到2.2亿余元。”江龙镇党委副书记,宣传委员韦勇介绍,通过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带动300户群众户均年增收1200元左右。同时,江龙镇大力推进夏秋茶的采收利用,通过培植龙头企业、扶植企业扩大茶叶种植规模等方式,帮助茶叶生产加工企业不断开拓市场,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知名度。
此外,江龙镇还利用地下水资源优势发展冷水鱼养殖,建设有生态化冷水鱼养殖基地2个,年产量约300吨,产值1千万元。在朵卜陇坝区开展粮食机械化种植示范1200亩。推动瓜蒌种植600亩,新增种植白芨120亩,新增种植艾草120亩,黄瓜规模化种植200余亩。
“我们还将集体经济与特色产业融合,全镇村集体经济共727万元,比如簸箕村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建立酒坊,销售额达60多万元,发放岗位工资10万余元。东、西门社区联合开展肉兔试养殖。”韦勇介绍,全镇村集体经济20万元以上的村有14个,有20个村将村集体资金入股镇内优质企业,2023年度累计分红77.65万元。同时,江龙镇集中发力狠抓项目招引,引进江龙风电场建设项目、育肥牛养殖建设项目等。
围绕产业发展,江龙镇着力延链、补链、强链,从“产供销”三端发力。
开展生姜冷链储蓄及生姜交易市场建设项目,助推生姜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按照“龙头企业+配套”发展模式,引进专业化公司对新苑村十九孔桥景区进行打造运营。依托自然景观优势,在梭马村探索打造以垂钓露营为主题的民宿,打造朵卜陇村田园风光,茅草村茶山风光,推动江龙旅游走出一条特色化、精品化、多元化的发展之路,有效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兴旺、日子有奔头,在长征精神的滋养下,江龙大地一派蓬勃发展之景。
新时代新生活,民生改善带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长征路上,新变化、新气象不断涌现。
“加油!加油!那边,那有鱼,这边,这里也有……”伴随着一声清脆的哨声响起,江龙镇东、西门社区举办的“抓鱼抓鸭”趣味活动开始了,呐喊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近年来,江龙镇多措并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结合传统节日举办相应的传统文化活动、篮球赛、“村晚”、夏日“泼水”、趣味“抓鱼抓鸭”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这些年镇上各种娱乐活动多了,大家聚在一起,别提多热闹了。”东门社区居民陈安福感叹,他家在镇上经营一家门店,每当镇上有活动时,便会吸引很多周边地区的人过来,生意也好了不少。
各种各样带着浓浓文化味、乡村味的活动极大地满足了江龙老百姓对文化的多层次需求,尝到了文化活动带来的甜头,村民们纷纷主动了解、参与村里的各种活动。
茅草村森林覆盖率达到70%,每年长达八个月的森林防灭火期,对当地干部群众来说压力很大。
“我们申请了茅草村森林防火智慧监控项目,目前已开展实地察看,确定了5个监控安装点,项目实施后将极大降低我们的防灭火压力。”叶家凯介绍,在江龙镇政府和帮扶单位中国电信安顺分公司的帮助下,茅草村新增安装60盏太阳能路灯,16个转角镜,完成全村道路安全和亮化工程,目前正在实施村水源点保护工程,让群众饮水更加安全。
江龙镇乡村篮球氛围浓郁,每年的赛事都会吸引周边及全国各地的篮球爱好者,但社区的篮球场设施老旧,场地小,人一多,看比赛很不方便,还有安全隐患。经过大家反映,江龙镇对球场硬件设施进一步升级,在周边文化墙挂上了本地特色产品、自然风光等宣传海报。
“现在的篮球场能遮风挡雨,还有观众席,地盘大,周边地区和外地游客也能看到比赛,方便多了。”陈安福说。
沿着蜿蜒的山道来到新苑村蟠桃种植基地,一棵棵果树整齐排列,茁壮成长。近几年,该村尝试发展蟠桃产业带动群众致富增收,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让他们的探索成为可能。
“这个蟠桃市价10元每斤,丰产期每亩能产4000多斤。我们村种了400亩,有了机耕道,我们才能在这里种上果树,需要的水、肥才能拉上山,结的果子能用货车拉到山下。”新苑村党支部书记张兰英感叹道。
茅草村、新苑村只是江龙镇持续改善民生基础设施的缩影。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江龙镇聚焦群众需求强烈的重点实事,持续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大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抓好民生领域各项工作,着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持续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领域服务水平,切实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我们采用‘党政班子成员、片区长+学校老师+村级干部’搭档的方式,开展教育走访。”韦勇说,通过面对面了解学生就学意愿,抓实控辍保学,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设立教育奖励金,为全镇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发放奖励,推动形成教师爱教、学生乐学、家长关心、社会支持、多方发力的教育良好格局。
“不久前,很多群众听到我们设立教育奖励金鼓励优秀教师和学生,大家热烈响应,不约而同拿出自己的部分收益支持。”韦勇说。
此外,江龙镇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不断增进干群关系,倾听群众诉求,收集民情民意,充分激发广大党员群众主人翁意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促进村民就业增收,乡风文明持续向好、人居环境越来越美。
“现在不管办什么事都公开透明,大家也愿意主动积极参与,上次村子搞篮球赛,我们大家一起筹经费,主动当志愿者。”陈安福说。
从“行路难”到“条条通”,国省县道纵横交错、连线成网,通村路、通组路、产业路通乡达城、进村入户,实现全覆盖。
从“饮水难”到“饮水甜”,江龙镇实现饮水安全全覆盖,建成污水处理厂10处,建成农村集中供水设施64套,城镇集中供水设施1个,群众吃上了干净水。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电讯保障网织密,供电质量不断提高,电力保障服务越来越优。
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可喜变化,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