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曾在日记里留言说:中国人智力低下,像被迫做牛做马一样。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公开嘲讽中国,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 当你得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日记里写下“中国人智力低下,像被迫做牛做马一样”,你会作何感想?愤怒?惊讶?又或者,无动于衷? 没错,这段出现在日记中的言辞让人不禁皱眉。作为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科学领域的成就几乎无可比拟,但他在私人记录中对中国人的评价却让人不免感到意外。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并没有因为这些言辞而愤怒? 这段话的出现要追溯到1922年11月,那一年,爱因斯坦在访问日本的路上短暂停留了上海。 当时的上海作为通商口岸,生活极为多元,一方面汇集了西方租界的现代化生活,另一方面也充斥着贫困和社会动荡。 对于许多上海民众来说,每日的生活就是在动荡中艰难求生。对于这个城市的特殊氛围,爱因斯坦在日记中留下了偏激的描述:“中国人勤劳但迟钝,像被迫做牛做马的人。” 这样的偏见自然令人不快,但爱因斯坦的态度却并非完全出于恶意。在公开场合,他对中国的未来表示了鼓励,并对中国人的勤劳表示赞赏。 然而,日记中显现出的那些轻视和误解,背后其实掺杂着当时西方对东方的固有偏见,以及他对中国社会动荡的直接观察。 彼时,爱因斯坦对中国历史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加之当时的上海也确实处于社会动荡之中,这种快速形成的偏见可能更是一种不成熟的个人视角。 然而,即便在事后人们逐渐了解到他的这些偏见,中国人却没有因此对他口诛笔伐。爱因斯坦的成就和影响力,已然超越了个人偏见的限制。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的贡献不仅是相对论的创立,还有量子物理学的发展,他揭示了世界运转的某些最深刻的秘密,为现代科技的进步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中国人对他的这些言论选择了包容与理解,因为他们更看重他的科学成就,而非他在个人认知上的缺陷。 有趣的是,爱因斯坦本人其实并不希望被“封神”。他多次表示,不想被任何人盲目崇拜或模仿。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爱因斯坦甚至明确表示,他希望自己死后火化,不要举行任何公开葬礼,更不愿意自己的遗体成为人们的“纪念品”。 可现实却总与意愿相悖。当他1955年在普林斯顿医院去世后,医院的病理学家托马斯·哈维决定私自保留爱因斯坦的大脑,试图解开天才的奥秘。 然而,这一举动引发了无尽的争议,甚至改变了哈维一生的命运。 哈维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爱因斯坦的大脑取出、保存,并且切成了240块。他希望通过研究这位天才的大脑,找出成就伟大思想的“秘密”,这也成为了科学界的一大谜题。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对这颗大脑的研究并没有揭示出天才的真正奥秘,相反,哈维自己在学术界因“窃取大脑”而被视为边缘人,甚至因此失业,流落各地。 即便如此,他也未曾放弃对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甚至在个人生活最窘迫时仍带着这些脑块漂泊。 这不禁令人感叹:追寻爱因斯坦“天才秘密”的执着,最终却带来了几乎是对人类心智的徒劳探索。 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爱因斯坦,未必因为大脑构造的特别,而在于他那超越时代的思想力量和对人类知识的不懈追求。 这样的洞见并不是解剖一块脑组织就能简单还原的。与其说是大脑成就了爱因斯坦,不如说他通过知识的积累与独特的思维方式,创造了这一切。 然而,回到日记内容,人们不禁要问:伟大的科学家也会有如此偏颇的视角吗?答案或许是肯定的。 即便如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也并非完全摆脱了他所在时代的偏见与局限。当时的西方知识分子多数对东方持有成见,这种“文明的优越感”是普遍现象。 即使爱因斯坦这样反对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人,也未能完全免俗。这让人反思,即便是思想深邃的科学巨匠,也会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无法在所有问题上保持理性和客观。 但对中国人而言,真正重要的并非他在私人日记中的几句偏见,而是他在科学上带来的启迪。正如鲁迅所说:“中国人最伟大的地方,是能从世界各民族那里吸收好的东西。” 中国人对爱因斯坦的宽容,源自一种文化自信,这种自信并不依附于他人的看法。中国在现代化和科学进步的道路上,一直在向世界学习,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对自我发展的独立信念和信心。 所以,爱因斯坦是否在私人日记中“冒犯”了中国人,已经不是焦点。 真正的重点在于中国人如何看待这种“冒犯”——以宽容与理解的心态超越一时的情绪反应,以自信与包容面对世界不同的声音。这种胸襟或许正是中国逐步走向强大的根本原因之一。
爱因斯坦那不是偷他老婆的学术成就吗,只是个小偷而已。在乎他做什么?
这只能说明他只是在一个领域是天才,其他方面也是普通人,他不会想到中国人会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连他认为的西方人今天也要羡慕中国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