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走进猛舟村石板寨,就像走进了石头的世界,石板盖的房顶、石头砌的墙、石板铺的院子……步行在石头的世界里,感受喧嚣褪去的古村落,雅致而又恬静。
“猛,是村里以前对少数民族的简称,加上我们村从远处看,地形和山势就像一艘小船,因此得名猛舟村。”村里80岁的老人潘发常说,猛舟村建村于清代年间,距今有400多年历史。起初,村里主要有王、李、潘几个大姓,到如今,村里人口以潘姓居多,已在此繁衍了七八代人。
猛舟村,位于普定县猴场乡南部8公里处,全村占地3.5平方公里,共辖9个村民小组,有438户1937人,其中少数民族有672人,占全村总人数的34.2%,是一个苗族、仡佬族与汉族和谐共居、文化交融的村落。
100多年前,猛舟村为了抵御外来侵犯,修建了两座碉楼,一座是村民们集资所建,另一座则是由潘氏祖先潘启希个人出资建立,因为防御坚实,固若金汤,守卫着村民日常生活起居,又被称为“铁楼”。
以这座“铁楼”为中心,石头巷道纵横交错,村子四周分布着众多以石料为主的石木结构建筑,其中挂牌建筑28栋,石阶、石桌、石凳、石缸、石碾、石墩等元素更成为猛舟村村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物件。“从前,条件比较艰苦,村民们就近取材,上山开采石料用来建房子,用大的条石打地基、做墙壁,轻薄的石材用作房瓦,讲究的人家还会将石材凿成‘裙板’嵌在墙壁外部,起到防水和装饰的作用。”猛舟村村干部潘祖高介绍。
穿过石头巷道,踏上石阶,来到村中保护最为完整的一处石木结构三合院。房主人胡敏告诉记者,她家槽门外有一块宽大的青石板,上百年来,无数的村民们曾坐在上面休憩纳凉,现在已经锃亮起来。进入院中,可以看到雕花门窗异常精美,木质壁板上雕刻有寓意吉祥的花纹图案,二楼栏杆挺立,金黄的玉米悬挂在墙上,红色的“福”字紧紧贴在门上,菜园里一畦碧绿。生活其间,不觉古村岁月悠长......
行至村庄深处,草木清幽,一口古井爬满苔痕,泄出潺潺流水。潘祖高说,这口井已经在村里流淌了近百年,井水冬暖夏凉,用之不竭,村里几代人都靠这口井滋养下来。村中曾经还有一棵上千年的香樟树和一棵几百年的白果树,在艰苦的历史时期,以别样的形态荫蔽着猛舟村村民。古老的摩崖石刻,更是将猛舟村村民百年前调解邻里矛盾的智慧一一镌刻,至今仍在乡风文明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一个苗族、仡佬族与汉族人民聚居的古村寨,猛舟村依然传承着悠久的民族服饰与文化。在村民杨盘珍的家门口,她正同几个妇女坐在矮凳上,在膝头一针一线缝制围裙上的配件。“我们这一支苗族属于歪梳苗,逢年过节或是外出做客时都要穿苗族服饰,这个风俗代代传承,所以我们从小就跟着老人学做服饰。”
杨盘珍身着一席苗族盛装,可以看到服饰里衣为对襟,颜色鲜艳亮丽;上衣为黑色,两袖白、橙、玫红相间,衣襟处为白色,并绣有精致的花纹;围裙为白色,四角分别缝有一个精美喜庆的图案;裙子为黑色,右侧部分为百褶样式。每逢正月十一、十二跳花节,当地苗族女子们便身着传统服饰,在空旷的广场上载歌载舞,欢庆盛会,在项圈与银饰的一步一摇、一步一响之间,促进村民邻里的交流融合。
为了让苗族歌舞和语言代代传承下去,多年以来,猛舟村退休教师王贵光自发将村民组织起来,教授经久传承的苗族风俗、歌舞和语言,并将民族文化课带进校园,奏响民族笙歌。
2014年11月,猛舟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随后,猛舟村和当地有关部门加强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通过宣传引导增强村民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建立常态化巡逻机制,加强古村风险排查和防范能力,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修建消防设施,目前已实现消防水管网、灭火器和消火栓全覆盖。
山郭藏古意,绿水焕新机。古村既要养育村民,更要留得住村民。猛舟村村支书王佳友介绍,近年来,猛舟村在充分保护古建筑的基础上,依托山地生态,积极谋划乡村养殖业。目前,已发展家庭养羊250余头,家庭农场养牛30余头,肉鸡养殖4000多羽,此外,还流转了900余亩荒坡土地用于光伏发电。
“得益于光伏发电项目,我们村家家户户每年都能获得3000多元的产业分红。”王佳友说,未来,猛舟村将进一步加大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完善村庄基础设施,以古建筑和民风民俗为特色,吸引更多游客来此访古寻幽,不断延续古村生机活力。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超然吴学思詹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