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辽中,工厂老板去银行取 100 万想给工人发工资,银行却拒绝他去取钱,让男子证明钱是他自己的!网友:当初银行的一句口号“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现在觉得是一句笑话! 男子是一位袜子厂老板,日复一日地在车间里与工人们忙碌,每月按时发放工资,但因资金周转,10月份的工资延期了几天。 为了缓解这一短期的困境,他从一个朋友那里借来了100万,钱顺利到账,老板心里想着:好了,终于能如期发工资了。 当他踏入银行的大门时,事情却开始变得不按常理出牌。 银行的工作人员却告诉他,取款不再是简单的“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大额取现需要公安的反诈民警同意。” 老板站在柜台前,心中泛起一阵迷茫。钱是他自己的,发工资也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怎么就成了“疑点”呢? 他有些愣神地望着银行工作人员,脑中一片混乱,难以理解这道无法逾越的“门槛”。 在银行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老板被告知,他不仅需要等待公安部门的同意,还需要提供银行流水以及汇款方的营业执照等一系列材料。为了进一步证实资金的合法性,反诈民警要求他提供更详细的资金来源证明。 这些要求,像层层围墙,将他困在其中,每一个环节都让他深感无奈,为什么自己的资金需要被如此审查? 他想起自己存款时,银行从未要求过类似的材料,也没有任何一个工作人员问过这笔钱的来源。为什么在取款时,反而被要求提供如此繁琐的证明? 老板一度考虑,是否应该放弃这笔取款,继续等待某种“批准”。但他心里清楚,如果他放弃,工人的工资就无法按时发放。每一天的延迟,都可能意味着员工们的不满与工厂的信誉受损。 反诈的初衷或许是保护普通百姓免受诈骗,打击不法分子,但在这其中,老板却像是被当做嫌疑人一样,面临着与反诈系统的较量。 而且,这种审查似乎不再是基于他的实际情况,而是基于一种普遍的假设:所有大额取款,背后可能都藏有问题,可能与诈骗、洗钱或其它非法行为有关。 老板深感焦虑,他无数次地尝试解释,这笔钱完全是通过正规的渠道借来的,自己也有证明材料。但民警始终坚持,必须确认,老板的情绪也逐渐从最初的无奈变为愤怒。 “这是我的钱!我凭什么要证明它的来源?”老板心想:如果这真的是为了防止诈骗,那为什么不是在一开始就设置门槛,而是等到我真正需要用钱的时候才来查? 这分明就是一场‘反诈’的形式主义,和实质的防控毫无关系。 电话中,反诈民警不断要求他提供更多材料,而他也不断提出反问:“为什么不提前审核?为什么要等到我需要用钱的时候才开始限制?” 他心情愈发焦虑,想象着工人们焦急等待工资的情形,想象着自己可能因此遭遇的员工怨声载道。在等待的同时,老板不断拨打电话,他向银行询问、向朋友求助,甚至请来了律师。 律师答道:“从法律角度来看,银行不能无理由拒绝您取款。既然银行未在存款时做出任何审查,现在却突然要求提供材料,这明显是一种权力滥用。”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老板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被这场所谓的“反诈”行动玩弄了。 如果自己是一个诈骗犯,是否已经轻松将资金转移出境,做着不法勾当。而他,作为一个合法公民,却在自己合法取款的过程中,被层层审查,甚至遭遇“被怀疑”的待遇。 这种无法言说的委屈,愈发让他心生不满。 终于,在等待了几小时之后,反诈民警终于做出决定:“可以取款,但必须签署一份风险告知书。” 当老板提着现金走出银行的大门时,心中的愤怒和无力感并没有随之消散。他看着这笔钱,心中有些复杂:这笔钱是合法的,是通过正规的途径借来的,为什么要承受这么多的质疑与审查? 整个过程的荒谬性,在他看来,似乎正在上演一场权力与常识的博弈。 为了“防范诈骗”,他不得不忍受一场无休止的审查,他的合法权益在一片质疑声中被无限放大,而那些真正应当被关注的诈骗分子,似乎总是能够轻易地突破银行的防线,逃过监管部门的眼睛。 站在银行的门口,老板的内心复杂极了。 但他知道,面对这场“反诈”措施下的风波,真正应该反思的,或许正是这条规则本身。 【信息来源:大河报焦作新闻】
无聊的故事。不转账就是想钻空子。
发工资用现金?逃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