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5月,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战死,他的参谋长张仲雷被日军俘虏。张仲雷被俘后,突然远处迫击炮、机关枪响了起来,看守的日本兵说:“睡,睡!”听枪炮声,张仲雷知道这是四十七军的队伍,心里暗中祝他们早些打过来。 1944年4月,日军发动洛阳会战,意图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初期,国军制定了诱敌深入、反包围的计划。 然而,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副司令汤恩伯却率先撤离,原本有序的撤退迅速演变成大溃败,国军士气低落,各部自顾逃命,整个战局岌岌可危。 在一片混乱之中,川军将领李家钰及其所部三十六集团军被委以殿后重任。这无疑是一项九死一生的任务,意味着要用血肉之躯为友军撤退争取时间。 李家钰明知前方凶险,依然毅然接下任务,率部奔赴渑池。途中,他召集官兵,言辞恳切,表达了与将士们同生死、共患难的决心。 到达渑池后,李家钰与其他几位将领相遇,其中包括第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刘戡、十四军军长张翼鹏等人。 这些将领大多是蒋介石的嫡系,面对殿后任务,众人互相推诿,场面一度十分尴尬。李家钰见状,主动请缨,承担起殿后指挥的重任。其他将领在“辛苦了”的客套话后,迅速撤离,留下李家钰及其部队独自面对日军的追击。 李家钰率部向陕县方向撤退,途中遭遇大雨,道路泥泞难行,部队行进缓慢。更糟糕的是,由于侦察不力,他们并未察觉到日军侦察小队的追踪。 在行至张村时,李家钰与先期撤退至此的高树勋部取得联系,商议共同抵抗日军。然而,第二天拂晓,高树勋部却悄然撤离,李家钰再次被“放了鸽子”。 形势愈发严峻,李家钰只得率部继续西撤。在到达秦家坡高地时,李家钰误将高地上的日军侦察小队当成了自己的先头部队。尽管当地百姓提醒高地上有日军,但由于雨声嘈杂,李家钰并未听到,径直率部上坡。 秦家坡是一个三级高地,当李家钰一行人到达第三级平台时,日军突然发起伏击。密集的机枪子弹、手榴弹和迫击炮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李家钰及其身边人员瞬间被包围。混战中,李家钰身中数弹,最终倒在血泊之中,壮烈殉国。 李家钰牺牲后,第四十七军军长李宗昉率部奋力反击,最终抢回了李家钰的遗体。这场伏击战,几乎全歼了三十六集团军总部机关人员,只有极少数人幸存。李家钰的牺牲,是洛阳会战溃败的一个缩影,也展现了中国军人在危难时刻的英勇和担当。 在秦家坡伏击战中,除了李家钰将军壮烈殉国外,还有一部分官兵被俘,其中就包括三十六集团军参谋长张仲雷。成为俘虏,意味着失去自由,甚至生命受到威胁,但张仲雷并没有放弃希望,他始终在寻找逃生的机会。 面对日军的审讯,张仲雷表现得异常冷静。他深知,一旦身份暴露,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谎报姓名,假扮成一名普通士兵,企图蒙混过关。为了让这个谎言更加可信,他彻夜未眠,反复思考着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第二天,张仲雷开始谨慎地向周围的战友透露自己的“新身份”。他叮嘱大家要保密,并密切关注着周围的动静,生怕露出破绽。然而,日军的审讯似乎只是例行公事,他们并没有深究每个俘虏的真实身份,这给了张仲雷喘息的机会。 在随后的身份指认环节,张仲雷再次面临生死考验。幸运的是,同为俘虏的参谋长上校孙伯涵认出了他。孙伯涵不动声色地向日军表示,张仲雷并非他们要找的人,这关键的一句话,帮助张仲雷躲过一劫。 随着战事发展,日军决定将大批俘虏转移。在转移途中,张仲雷一行人多次遭遇日军巡逻队和空袭,处境十分危险。但张仲雷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他在暗中观察地形,寻找逃生的机会。 终于,在接近目的地时,张仲雷发现了一片茂密的玉米地,这片复杂的地形为他提供了绝佳的掩护。他开始有意与日军士兵套近乎,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趁着日军不备,张仲雷迅速钻进了玉米地,消失在茫茫的青纱帐中。 日军发现张仲雷逃跑后,立即开枪射击,其他俘虏也纷纷趁乱逃窜。在玉米地里,张仲雷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顽强的求生欲望,成功躲避了日军的追捕,最终逃出生天。 1944年的中国战场,正处于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阶段。洛阳会战,作为豫湘桂战役的开端,其失败对整个战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军高层指挥失误、内部派系斗争、情报工作滞后等因素,共同导致了这场战役的溃败。 在宏大的战争背景下,李家钰和张仲雷的命运,如同两条交错的曲线。李家钰选择了舍生取义,以个人的牺牲捍卫军人荣誉,张仲雷则选择了在绝境中求生,用智慧和勇气为自己争取一线生机。两种选择,没有对错之分,都体现了中国军人在面对战争时的不同态度和抗争方式。 信息来源:《遂宁文史资料 第2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遂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