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梗是现代人的专利?让我们来见识下古人的谐音梗你能否读懂?

小飞鱼儿写文 2024-02-07 09:20:36

来看这则仅43字的幽默小短文:

唐姚南仲廉察陕郊,有客投刺云李过庭者,南仲曰:“过庭之名甚新,未知谁家子弟?”姚岘作熟思曰:“恐是李趋儿。”

翻译成现代白话,大意是唐朝仆射姚南仲视察陕郊的时候,有个叫李过庭的人投名帖拜访。姚南仲觉得李过庭这个名字很新奇,便问这是谁家的子弟,姚岘回答说可能是李趋的儿子吧。

这则小故事最早见于《因话录》卷四角部。《因话录》是唐代赵璘编著的文言笔记小说集。

该书所记皆唐代事,共6卷,分为5部:卷一宫部为君,记帝王;卷二、卷三商部为臣,记公卿;卷四角部为人,记不仕者,并附以谐戏;卷五征部为事,多记典故;卷六羽部为物,记无所归附的见闻杂事。

从这则故事在《因话录》的记载分类可知,这其实是一则谐音梗的小故事,只不过要读懂它得具备一些古文基础才行。

《论语》中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孔子站在庭院中,孔鲤(孔子之子)恭恭敬敬地走过庭院时,孔子叫住了他,教育他要好好学诗。又一次,同样的场景,孔子又叫住了孔鲤,教育他要好好学礼。

后来,“过庭训”就成为一个典故,指父亲的教诲。

姚南仲和姚岘两人都是唐朝官员,他们对《论语》中的这个典故必定烂熟于心,所以李过庭这个名字引起了姚南仲的注意。

而在《论语季氏》里有这样一段话:(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趋而过庭”中的“趋”,就是小步快走的意思。在古代,晚辈在长辈面前,下级在上级面前,特别是大臣在皇帝面前一定要“趋”,以表示对长辈、上级、皇帝的恭敬。

姚南仲问姚岘,李过庭是谁家子弟,姚岘其实并不知道,但他表现得十分风趣幽默,把“趋而过庭(孔鲤小步快走表示对父亲的尊重)”偷换成了“趋儿过庭(李趋的儿子是李过庭)”。

这是否是中国最早的谐音梗,还有得进一步查证。但这则谐音梗短文,不但被北宋的《太平广记》收录,还被明朝的《五杂俎》收录。

《太平广记》是宋初官修的小说总集,全书正文500卷,目录10卷,收集汉代至宋初子部中以小说家为主的各种杂书、野史传记及部分释藏、道经著作等,引书有数百种。全书按题材分92大类,又分150余子目。

《因话录》和《太平广记》分别是唐朝和北宋的文言笔记小说集,但《五杂俎》可是明朝编的史书。

《五杂俎》由明代博物学家谢肇淛所著,全书共16卷,分为天部、地部、人部、物部和事部五个部分,主要记述了明代以前的社会情况。该书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是一部备受推崇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笔记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