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7日,南京国防会议上,蒋介石问谁愿意同日本人打。刘湘呼的一下站起来

沐白史记鹿 2024-11-15 17:01:48

1937年8月7日,南京国防会议上,蒋介石问谁愿意同日本人打。刘湘呼的一下站起来,说:“四川愿意出30万军队,500万壮丁,供给粮食若干万石……四川所有人力财力,均可贡献于国家。” 在1937年8月7日的南京国防会议上,气氛愈发紧张。蒋介石环视四周,凝重地问道:“谁愿意与日本人抗衡?”就在此时,一位身影挺拔的将领,刘湘,毫不犹豫地站了起来。 他的声音如同战鼓般响亮:“四川愿意倾尽所有,出战30万军队,动员500万壮丁,提供数万石粮食。四川的所有人力与财力,都会为国家奉献!” 他的坚定举动令在场众人心中激荡,引发了一阵热烈的讨论与期待。四川,真的准备好为国而战了吗? “无川不成军”,这句在抗日战争时期广为流传的话,你细品,是不是有点意思?要知道,民国时期,川军的名声可不太好,军阀混战,吸食鸦片,“双枪兵”的称号可不是什么好词。 这支饱受诟病的队伍,怎么就成了抗战的中砥柱石了呢?这其中的反差和转变,才是川军抗战史最值得玩味的地方。 民国那会儿,四川真是一言难尽,军阀割据,各自为政,三天两头打仗,老百姓苦不堪言。你方唱罢我登场,今天你占领了成都,明天他又打回来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提心吊胆的,就盼着哪天能消停消停。 川军内部也是一锅粥,各个派系互相看不顺眼,为了争地盘、抢资源,那是真刀真枪地干,老百姓夹在中间,真是倒了八辈子霉。 外部环境也不好,日本人的野心路人皆知,“一·二八”事变后,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高涨,四川这边也是一样,各种抗日救国组织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四川抗日救国会”就是其中之一。 成都市民自发组织游行示威,喊着“全川民众团结起来,督促川军出兵抗日”“借故不出兵,便是卖国贼”的口号,给川军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这不出兵抗日,都不好意思在四川混了。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全面侵华,这亡国灭种的危机摆在眼前,连窝里斗都顾不上了。刘湘,当时的四川省主席,在南京国防会议上,慷慨陈词:“竭力抗战,四川可以出兵三十万,供给壮丁五百万和粮食若干万担。”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他是真的急了,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必须得拿出点真本事来。回到四川后,他更是积极动员川军将士出川抗日,那架势,恨不得立马就冲到前线去跟日本人拼命。 刘湘可不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他迅速整编川军,前后三次成建制出川抗日,总兵力达到了四十多万。这可不是小数目,要知道,当时全国的抗日军队也就两百多万,川军就占了将近五分之一。 川军出川的路线主要有三条:北路、东路和南路,分别前往不同的战区,几乎遍布了全国的抗日战场。 先说说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打得那叫一个惨烈,“绞肉机”的称号可不是白叫的。川军杨森的第二十军奉命参战,这些士兵很多都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规模的战争,武器装备也落后。 但他们愣是顶住了日军的猛烈进攻,打出了川军的威名。八零二团几乎全军覆没,团长林相侯壮烈牺牲,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是真刀真枪地拼命。 南京保卫战,川军也是拼了老命。刘湘虽然因为胃病加重病逝于汉口,但他的部下唐式遵、潘文华等将领继续率领川军坚守阵地。 一四五师师长饶国华,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留下绝命书:“广德地处要冲,余不忍视陷入敌手,故决与城共存亡,上报国家培养之恩与各级长官爱护之意!”最终壮烈殉国。这可不是演戏,是真真切切地用生命捍卫国土。 徐州会战,川军王铭章的一二二师死守滕县,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步伐,为台儿庄大捷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时王铭章在最后时刻向集团军总司令孙震发出电文:“立到。临城。军长孙,密。17日晚我援军尚未到,敌大部队冲入城,即督所留部队,与敌军作最后血战!职王铭章。”这封电报,字字泣血,展现了川军将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除了这些大型战役,川军还在其他战场上浴血奋战,比如,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在掩护友军撤退时壮烈殉国,他是抗战时期牺牲的川军最高将领。 川军出川抗战,那真是从四川盆地走到了全国各地,从淞沪会战到徐州会战,从南京保卫战到武汉会战,几乎所有重要的抗日战场上都有川军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钢铁长城,阻挡了日军的侵略步伐。 八年抗战,四川为全国输送了三百四十多万兵力资源,其中出川抗日的川军就有四十多万,壮丁三百多万,这几乎相当于当时四川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平均十四个人就有一个当兵的,全国抗日军人每五人中就有一个是四川兵,这可不是吹牛,是实实在在的数据。 川军将士的伤亡数字触目惊心,许多将领和士兵都壮烈牺牲,他们的名字可能不为人所知,但他们的牺牲精神永垂不朽。 “无川不成军”,这句原本略带嘲讽意味的话,在抗战时期却变成了对川军的最高褒奖。这支曾经被视为“杂牌军中的杂牌军”的队伍,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重。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0 阅读: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