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爱的三大迹象,父母需警惕 在育儿的过程中,许多父母都自认为给予了孩子足够的

山里记食美 2024-11-15 16:15:21

孩子缺爱的三大迹象,父母需警惕 在育儿的过程中,许多父母都自认为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爱,但真正的爱往往需要“用心”去体会和检验。当孩子出现以下三种迹象时,父母应反思是否给予的爱不够充足。 一、孩子情绪频繁波动 邻居的小男孩平时活泼开朗,但最近却常常神情沮丧地坐在楼道里,脾气也变得比以前更大,晚上经常哭闹。原来,孩子一直希望妈妈接他放学,但最近妈妈忙于新开的餐饮店,只能由姥姥代替。孩子因此感到不满,却又无法顺畅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于是情绪变得反常。 李玫瑾教授指出,孩子产生暴躁情绪,往往是因为内心的想法无法表达。当孩子情绪频繁波动时,可能是他们内心也在经历剧烈的起伏。这通常源于父母陪伴时间的减少和关心的不足,导致孩子愈发渴望获得父母的关注。如果这种“求关注”得不到回应,孩子就会感到焦虑、烦躁。 孩子流露出来的小情绪,实际上是潜意识中对爱与关注的渴望。他们可能通过黏人、打断父母说话、制造噪音、掉眼泪或大吼大叫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父母应耐心倾听孩子的声音,引导他们说出心里的委屈,并尽量回应他们的需求,即使暂时无法满足,也要解释原因,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并未减少。 二、手机成为孩子的“好朋友” 闺蜜的孩子每天都被各种日程表填满,课内辅导班和课外兴趣班加起来有8个。孩子对身边的事物心不在焉,总是沉迷于手机。闺蜜无奈地说,孩子有时候为了多玩一会儿手机,还把自己关在卫生间里不出来。 《高情商养育》一书中指出,孩子沉迷于虚拟世界,通常是为了获得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或者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痛苦。心理学认为,人类的三大基本心理需求是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归属需求。当孩子缺失了这些需求时,就会导致手机上瘾。 父母强行施加任务会让孩子觉得无法自主决定自己的事情;设定过高的目标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不理解孩子的想法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当这些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就会从手机中寻找心理安慰。 如果父母能满足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提供足够的情绪价值,就不会把孩子推向虚拟世界。父母应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和关爱,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归属感和成就感。 三、孩子变得沉默寡言 朋友在小学当班主任,她分享了一个案例:班里一个小女孩在学校胃疼得厉害,却不让老师打电话告诉父母,因为怕父母批评她乱吃东西。类似的情况在班里还有不少,孩子们回家后都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父母交流。 小时候的孩子都是“话痨”,但长大后却变得什么都不想说。这往往是因为父母在无意中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比如,打断孩子说话、敷衍孩子的分享、批评孩子的言行等,都会让孩子感到被忽视和不被理解。 心理咨询师指出,若孩子本然的存在不被看见,即使父母为孩子倾注一切,孩子也只是父母表达爱的道具。他们可能在头脑上承认父母很爱自己,但心里却感到恒久的孤寂。 黄仕明老师曾在视频中说:“那些被父母真正看见和接纳的孩子,都自带光芒。”父母应学会成为孩子情感的“容器”,接纳他们的所有想法和情绪。让他们可以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必刻意隐藏悲伤或犯错后的担忧。 蒙氏教育践行者孙瑞雪老师在《爱与自由》一书中写道:“爱,绝不是抽象地隐藏在你的头脑里,不是你想怎样就可以怎样爱孩子。”如果表达方式不对,爱就不会真正滋养到孩子的内心。父母应保持觉知,适时与孩子联结,及时发现他们“反常”的小举动,并用恰当的爱为孩子构建一个幸福、温暖的世界。

0 阅读: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