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5年68岁朱元璋去看望70岁老友汤和,朱元璋一进门,只见汤和已中风,不能说话了,直流口水,来看望汤和之前,朱元璋刚刚诛杀了宋国公冯胜,明朝开国六公爵一个不剩,汤和用一种乞求的眼光看着朱元璋,好像在问陛下,您真的一个都不留吗? 汤和死了。 这消息像冬天的一盆冷水,把朱元璋心里最后一点暖意都浇灭了。 曾经一起在濠州街头泥地里摸爬滚打的玩伴。 曾经一起提着脑袋打天下的兄弟,如今只剩下冰冷的躯壳。 七十岁,在那个年代,也算高寿。 可朱元璋还是觉得太快了,快的像一场梦,梦醒后,物是人非。 濠州,那个充满童年回忆的地方。 朱元璋闭上眼,仿佛还能看到自己和汤和,在尘土飞扬的街道上奔跑的身影。 汤和总是跑在最前面,像个小头领,带着一群孩子嬉笑打闹。 他个头高,身体壮实,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在孩子堆里很有威望。 而朱元璋,瘦小,不起眼,甚至有些自卑。 但汤和从不嫌弃他,总是带着他一起玩,像对待自己的亲兄弟一样。 那时候,他们没钱,没权。 甚至对未来也没有什么期许,有的只是吃饱饭、玩游戏。 后来,世道乱了。 元朝统治腐败,民不聊生。 朱元璋家境贫寒,甚至一度沦落到寺庙乞讨为生。 而汤和,凭借着自身的优势,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但他并没有忘记儿时的玩伴,一封信,将朱元璋引荐给了郭子兴。 改变了朱元璋的命运,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加入郭子兴的队伍后,朱元璋很快崭露头角。 虽然经验不足,但汤和一直支持他,成了他最坚定的盟友。 他们并肩作战,攻城略地,从默默无闻的士兵,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 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搞定了张士诚,建立了大明王朝。 汤和也立下了大功,成了开国功臣。 君臣,兄弟。 这两种身份,在朱元璋和汤和之间交织。 朱元璋信任汤和的忠诚和能力,倚重他处理军政大事。 但随着权力越来越稳固,帝王的疑心也越来越重。 汤喝醉了以后说漏了嘴,提到他的位置在常州。 就像坐在屋顶上,往左看可以往左走,往右看可以往右走。 这话传到朱元璋那,味道就变了。 君臣之间,出现了一丝裂痕。 汤和是个聪明人,他察觉到了朱元璋的猜忌,开始有意避嫌。 甚至装疯卖傻,以保全自己。 他主动申请退休,回老家过起了简单的生活。 朱元璋表面上同意了,但内心深处,对这位老友,始终保持着一份警惕。 他时常“想念”汤和,召他进京叙旧,甚至不顾汤和的风疾,派车接他。 这“想念”的背后,有多少真情,又有多少试探,恐怕只有朱元璋自己清楚。 汤和选择了明哲保身,而另一位开国功臣冯胜,则没有这么幸运。 冯胜是明初的一位著名将领,战绩卓著,被封为开国六公爵之一。 他曾受封宋国公,太子太师,地位显赫。 但功高震主,最终成了他的催命符。 朱元璋晚年,猜忌心越来越重,对功臣集团的戒备也日益加深。 冯胜跟其他功臣关系密切,这让朱元璋起了疑心。 他怀疑冯胜等人结党营私,图谋不轨。 最终,冯胜被赐死,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汤和和冯胜,都是开国功臣,但他们的结局却截然不同。 一个全身而退,安享晚年;一个惨遭诛杀,遗臭万年。 1395年,朱元璋去探望病重的汤和。 彼时,汤和已经中风,卧床不起,口不能言,身不能动。 他用空洞的眼神看着朱元璋,嘴角流下一串串口水。 朱元璋告诉他,冯胜已经被诛杀了。 汤和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恐惧,他知道,自己也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 你放心,我会让你晚年过得舒服的。 朱元璋安慰他。 这句承诺,是真是假,只有朱元璋自己知道。 或许,他真的对这位老友心存一丝怜悯。 或许,他只是想用这种方式,来麻痹其他功臣。 汤和最终还是走了,没有等到朱元璋兑现承诺的那一天。 朱元璋追封他为东瓯王,给他取了襄武的谥号,还把他的画像挂在了功臣庙里。 这是帝王的恩赐,也是帝王的愧疚。 汤和的离去,让朱元璋更加孤独。 他身边,曾经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一个个离他而去。 有的战死沙场,有的病逝家中,有的死于他的猜忌。 他成了孤家寡人,坐在权力之巅,俯瞰着他的帝国,内心却空虚无比。 他赢得了天下,却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兄弟。 他创造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也留下了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评价。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信息源:齐鲁壹点《话说朱元璋:汤和为何成为唯一没被杀的开国元老》2021-11-30
都是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