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羊没能成为人类的宠物?其实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骚”,另一个是“邪”。 作为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之一,羊与人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万年前。然而,尽管人类与羊朝夕相伴,羊却始终没能跻身于狗猫等宠物的行列。 这其中,既有羊自身习性的因素,也有人类主观选择的结果。 羊身上散发着一种骚味,人们称之为羊膻味。这种味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怎么好闻,尤其是当羊群聚集在一起时,羊膻味会变得更加浓郁刺鼻。 试想,如果把一只散发着膻味的羊关在狭小的居室内,恐怕很少有人能够忍受。 除了气味问题,羊的"个人卫生"习惯也让人难以接受。羊是反刍动物,它们会反复咀嚼已经吞咽下去的食物。 在这个过程中,食物会随着消化液一起被反刍到口腔,然后再次被咀嚼吞咽。这个过程通常伴随着大量唾液和咕噜咕噜的声响,场面相当不雅。 如果小主人在客厅招待客人时,宠物羊在一旁开始反刍,那画面可够尴尬的。 另一个让羊不太适合作为宠物饲养的原因,是它们喜欢随地排便的习惯。与猫狗不同,羊并不会刻意去寻找固定的排泄地点。 它们会随时随地地撒尿拉粪,这对于讲究卫生的现代家庭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更何况,羊粪还散发着比羊膻味更加刺鼻的气味。清理羊粪,无疑会成为饲养羊的最大挑战。 除了生理习性,羊的行为特点也让它们与人类亲密无间的宠物生涯渐行渐远。首先,羊的智商并不算高,尤其是群居的绵羊,更是以笨拙著称。 它们很难理解主人的指令,对人类的感情也缺乏足够的回应。相比之下,狗猫不仅聪明伶俐,而且懂得讨好主人,与人类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其次,公羊有着暴躁好斗的一面。尤其在交配季节,公羊会变得异常兴奋,攻击性大增。它们会用坚硬的羊角去顶撞同类,甚至人类,造成严重的伤害。 在古代的西方农耕社会中,牧羊人们深谙此道,会在羊角上套上皮套,以免羊群自相残杀。但若是把一头暴躁的公羊当作家中宠物,后果可想而知。 再者,羊是典型的食草动物,缺乏肉食性宠物的警觉和护主意识。当遇到外敌入侵时,它们只会惊慌失措地逃窜,根本无法像忠诚的狗一样,为主人驱赶坏人。 一只连自己都保护不了的羊,又怎能担当起守护主人的重任呢? 当然,要解释为什么羊没能成为宠物,仅从动物本身的特点出发是不够的,还需要从人类的主观选择来分析。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经济角色。无论是羊毛、羊奶还是羊肉,都是不可或缺的资源。 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人们把羊群圈养在一起,大规模繁殖。久而久之,人们就习惯把羊当作牲畜,而不是伙伴。 与此同时,羊在人类的文化想象中,也往往与负面形象联系在一起。这主要与一神教的兴起有关。在基督教传统中,羊常常被视为愚昧、盲从的象征。 "羔羊"一词虽然用来指代无辜,但同时也暗示了软弱。而随着基督教在西方的日益壮大,异教神祇纷纷沦为魔鬼的化身。 古埃及的阿蒙神,古希腊的潘神,都因为半人半羊的形象,成了撒旦的代名词。羊角、羊蹄,从神圣的象征,摇身一变成为了恶魔的标志。 中世纪的基督教会,更是把羊与女巫联系在一起。当时许多所谓的女巫,都被指控与长着羊角的魔鬼苟合。 宗教裁判所通过残酷的刑讯,获取了大量关于羊魔的口供。尽管这些供词大多出自想象,但在民间传说的渲染下,羊的形象变得愈发狰狞可怖。 可以说,中世纪对异端和巫术的迫害,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羊的负面印象。 当然,即便在一神教占据主导的年代,羊在民间想象中的形象也不全是负面的。 著名的圣诞老人,据说就曾与羊结伴而行。在一些北欧国家的传说中,圣诞老人骑着圣诞羊,而不是驯鹿,挨家挨户派发礼物。 然而,这些温情脉脉的民间传说,终究敌不过教会的威权。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下,即便是慈祥的圣诞老人,最后也还是选择了与驯鹿为伴。 说到这里,羊之所以没能成为宠物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 它们先天的生理缺陷,使其难以适应家庭饲养的要求;而人类后天的主观选择,又使其在文化想象中背上了恶魔的烙印。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对羊的态度始终停留在物化的层面,而没有上升到感情的高度。 当然,个例总是存在的。在现代社会,依然有不少人尝试饲养羊作为宠物。他们欣赏羊温顺可爱的一面,也愿意包容羊笨拙淘气的小毛病。 对他们而言,爱屋及乌,爱羊及膻,都是宠物主人应尽的责任。 或许,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多元化,羊在宠物界的地位也会得到提升,曾经被视为缺陷的特质,反倒成了别具一格的魅力所在。 不过,从整体趋势来看,羊大概率还是难以撼动狗猫在宠物界的霸主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羊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有所降低。 恰恰相反,随着科技的进步,羊的经济价值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参考资料:[1]阿力玛.蒙汉涉“羊”熟语文化特性对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