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徐志摩坠机身亡。查家只派了7岁的金庸作为代表去参加葬礼。虽然是葬礼,

蜀山史道 2024-11-13 11:28:11

1931年,徐志摩坠机身亡。查家只派了7岁的金庸作为代表去参加葬礼。虽然是葬礼,但当天金庸却体验到了皇帝吃饭的感觉。事后, 他对徐家大家称赞:“真的是大户人家!”     7岁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

但1931年的11月,7岁的查良镛(金庸)却经历了一场特殊的成人礼——参加表哥徐志摩的葬礼。

这场葬礼如同一个时代的缩影,也预示着两位文坛巨匠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一个如流星般陨落,一个如恒星般闪耀。

徐志摩是民国时期的一颗文学新星,以浪漫的诗歌和个性张扬而著称。

他的才华就像火山爆发一样热情又亮眼。

可是命运却给他来了一记沉重的打击。

1931年11月19日,一架失事的飞机带走了这位年仅34岁的诗人,也让文坛蒙上了一层阴影。

对于金庸而言这位表哥更像是一个传说。

尽管两家是亲戚,但年龄的差距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使得金庸对徐志摩的了解仅限于家人的描述。

这次葬礼是金庸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这位传奇的表哥。

徐家在海宁很有名气,葬礼办得也挺隆重。

年幼的金庸被安排在主桌,独自享受着丰盛的宴席,身边还有仆人侍候。

这种待遇对于一个7岁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新奇而难忘的。

但在这份隆重背后,金庸也感受到了家族对徐志摩的复杂情感。

徐志摩的离世,令人唏嘘不已。

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充满激情和才华,同时也伴随着不少争议和遗憾。

而金庸,则站在人生的起点,目睹着这一切,或许在年幼的心灵中,已经埋下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与徐志摩的浪漫诗歌不同,金庸的文学之路,始于对武侠小说的热爱。

儿时的金庸,就沉迷于武侠世界的光怪陆离,幻想着自己也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江湖。

这种热爱如同种子般在金庸的心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金庸的创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早期的作品并未引起太大的反响,甚至一度面临被学校开除的风险。

但这并没有动摇金庸的决心。

他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最终以一部《书剑恩仇录》一鸣惊人,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武侠时代。

从《射雕英雄传》到《天龙八部》,从《笑傲江湖》到《鹿鼎记》,金庸的作品,不仅构筑了一个充满侠义精神的江湖世界,也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

他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武侠的热爱,对创作的坚持,以及对市场的敏锐洞察。

金庸不仅写得一手好小说,还是一位出色的报人和企业家。

他创立的《明报》成了香港很有影响力的一家媒体。

他的多元化发展让他在武侠创作上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多的灵感来源。

徐志摩和金庸两位有着血缘关系的文坛巨匠,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一个就像划过夜空的流星,短暂但耀眼;另一个则像夜空中常亮的恒星,持久而闪耀。

他们的经历让人们思考才华、机会、选择和坚持的意义。

才华是成功的基石,但并非成功的唯一因素。

徐志摩才华横溢,却因意外而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金庸的才华或许不如徐志摩那般耀眼,但他凭借着对梦想的坚持和对市场的把握,最终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机遇同样重要。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徐志摩和金庸都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

徐志摩选择了追求浪漫和自由,而金庸则选择了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命运。

坚持是成功的关键。

金庸的成功离不开他对武侠创作的坚持。

即使在面临困境时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最终获得了成功。

时代的变迁也影响着个人的命运。

徐志摩和金庸都生活在变化莫测的年代。

他们的作品很好地捕捉了那个时代的思潮和精神。

徐志摩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而金庸的武侠小说,则充满了侠义精神和民族情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