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美国一药商放弃数百亿美元的利润,将乙肝疫苗研发技术以700万美金的超低价转让给中国。是大爱无疆还是另有所图? 如果您是为人父母,可能知道如今新生儿出生后至少可以免费接种五种疫苗。这五种疫苗分别是: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国产乙肝疫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和A群流脑疫苗。或许因为生活在太平盛世中,大家对这种福利习以为常,认为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事。然而,在这看似平常的免费接种背后,实则是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无条件的付出。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每个新生儿都能免费接种国产乙肝疫苗,这不仅要感谢国家的支持,还要特别感谢一位叫罗伊·瓦杰洛斯的美国老人。若不是因为这位“最可爱的美国老头”,中国的乙肝疫苗推广之路可能会更加艰难,甚至延误许多年的时间。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中国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和一个美国老人有何关系?这就要回到上世纪,讲述中国乙肝疫苗背后的故事。 早在美国默克公司低价转让乙肝疫苗技术之前,我国的女科学家陶其敏于1975年便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支乙肝疫苗。然而,由于乙肝疫苗的试验通常需要在大猩猩等灵长类动物身上进行,而当时我国根本买不起大猩猩,陶其敏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毅然选择将自研的乙肝疫苗注入自己的体内,亲自作为试验体。经过三个月的耐心等待,陶其敏不仅未患上肝炎,还成功产生了乙肝抗体,这才正式标志着我国首款乙肝疫苗的诞生。 事实上,我国乙肝疫苗的早期研发与西方国家几乎是同步的,唯一的不同在于,我国首支成品乙肝疫苗是由女科学家陶其敏用自己的生命健康换来的。当时,我国自研的乙肝疫苗基本能够满足国内需求。 但随着人口快速增长,产能逐渐不足。默克公司的技术转让为我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大大提高了疫苗生产的效率和规模。可以说,陶其敏的自主研发奠定了我国乙肝疫苗的基础,而默克公司的技术援助则推动了乙肝疫苗的普及,两者共同促成了今天全民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的实现。 1994 年,由于医疗条件有限,乙型肝炎在国内肆虐。据统计,当时全国约有1.2亿人感染了乙肝病毒,许多人因此丧失健康甚至生命。 然而,彼时国内的医学研究尚难以独立研发出成熟的乙肝疫苗。为了尽快获得这一关键技术,中方决定向已掌握该技术的美国默沙东公司寻求合作。但令人沮丧的是,默沙东公司开出的技术转让价格高达20亿美元。这对于经济尚未完全腾飞的中国而言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中方代表虽然心急如焚,却也知道以如此高昂的代价引进技术几乎不可能。 就在谈判陷入僵局之际,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默沙东公司领导人罗伊·瓦解格斯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 —— 他决定以700万美元的"友情价"将乙肝疫苗技术转让给中国。相比最初的20亿美元,这个价格简直低得离谱,等同于把技术"白送"给中国。 瓦解格斯的决定令世人大跌眼镜。许多人认为他这是在做赔本买卖,丢掉了赚取巨额利润的机会。然而,瓦解格斯却有自己的考量。 作为一名医生,他深知乙肝疫苗对于拯救中国病患的重要意义。他无法做到"见死不救",眼睁睁看着成千上万的生命因无法获得疫苗而陨落。瓦解格斯的言行令人肃然起敬。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大医精诚"的真谛,彰显了人道主义的崇高价值。 如今,中国的乙肝疫苗接种率已高达95%以上,为全球乙肝防控树立了典范。这背后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和汗水,也离不开默沙东公司慷慨解囊的助力。 1931年10月,陶其敏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家住狮子林旁边。她的祖父创办了苏州最大的丝绸厂,为家族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陶其敏在苏州著名的“淑女学堂”——振华女中接受教育,展现出优异的学业成绩和出色的个人素质。 1951年,年仅20岁的陶其敏考取了山东医学院,其前身为新四军创建的白求恩医学院。在这里,“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成为每一位医学生的楷模,激励着陶其敏投身于医疗事业。1956年3月,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5年7月1日,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代血源性“乙肝疫苗”,标志着我国在病毒性肝炎防治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然而,当时的中国尚未具备进行疫苗敏感性和安全性试验的条件。为了尽快将乙肝疫苗应用于人体,陶其敏毅然决定亲自承担试验任务,她将自研的乙肝疫苗注入自己的体内,成为首位进行人体试验的科学家。经过三个月的观察,陶其敏不仅没有感染肝炎,还成功产生了乙肝抗体,这一壮举奠定了我国首支乙肝疫苗的基础。 2024年10月3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白塔寺院区4号楼正式命名为“其敏楼”,以纪念陶其敏教授对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陶其敏教授不仅是中国病毒性肝炎免疫学检验的奠基人,也是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的创始人。她的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和医疗事业,为中国的病毒性肝炎防治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