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铁血宰相”俾斯麦濒临死亡时,一位记者偷偷进入病房,拍下了这一张他临死前的照片。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德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被誉为“铁血宰相”,他的生平与德国的统一以及19世纪欧洲的政治变革息息相关。 俾斯麦出生于1815年,出身于一个旧贵族家庭。他的童年与青年时代并不光鲜,甚至可以说是充满挑战。由于受到父亲的严格管教以及在学校时期的排挤,俾斯麦逐渐形成了一个倔强且坚韧的个性。 尽管早期的学术表现平平,俾斯麦凭借卓越的语言才能和政治智慧脱颖而出。他通晓多国语言,这为他未来的外交生涯奠定了基础。 年少时,俾斯麦曾试图以法学家的身份步入社会,但很快他就发现,自己更适合的是政治舞台。在两次婚约失败、负债累累的情况下,他返回家乡继承庄园,并开始涉足地方政治。通过对普鲁士政坛的精心布局,俾斯麦最终得以进入国会,并逐步在政府内担任要职。 随着时间的推移,俾斯麦凭借其独特的政治手腕和外交策略,成为普鲁士王国乃至后来的德意志帝国的核心人物。 他推翻了奥地利的主导地位,巧妙地策划了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最终实现了德国的统一。正是这种以“铁血”手段推进统一进程的做法,让他成为了德意志帝国最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 1898年7月30日,俾斯麦在德国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病逝,享年83岁。他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身为德国统一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一生纵横政坛,经历了无数波折。 即便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俾斯麦依然未能完全平复与德皇威廉二世之间的矛盾。尽管在卸任首相后,威廉二世曾为他封了“劳恩堡公爵”之名,但俾斯麦始终未能原谅这位年轻的皇帝。 俾斯麦临终时,威廉二世安排将他的灵柩运回柏林,计划举行国葬。然而,倔强的俾斯麦早已在生前决定,自己死后将葬于自家的庄园内的一片针叶林中。 此举不仅反映了俾斯麦性格中的固执,也象征着他与新德国领导层的断裂。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一位记者秘密潜入病房,拍下了俾斯麦临终前的照片。这张照片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记录了一个不屈的政治巨人的最后时光。 俾斯麦的去世,象征着德国政坛一代巨人的谢幕。虽然德皇威廉二世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与俾斯麦政策相悖的行动,然而,俾斯麦的外交成就和内政改革,仍在德国乃至欧洲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推行的灵活外交政策,成功地避免了德国在他任内与多个大国发生直接冲突,使得德国的国力得以稳步增长,为后来的德意志帝国奠定了基础。 俾斯麦去世后的几年里,德国政局发生了剧变。威廉二世的执政风格与俾斯麦截然不同,年轻的皇帝对外交政策和军事改革持有极为不同的见解。 他不仅打破了俾斯麦时期与俄国的联盟,还积极寻求更为激进的帝国主义路线。这一系列的政策改变为日后欧洲局势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也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在俾斯麦的治下,德国实现了迅速的工业化和军备现代化,他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成功地将德国从一个多国割据的地区大国,发展成了一个统一的强国。 威廉二世的“铁血”政策和对外扩张的野心,最终导致了德国在1914年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场战争中,德国遭遇了巨大的失败,俾斯麦时代的德国梦也随之破灭。 俾斯麦去世后的德国,逐渐走向了与他生前所提倡的稳健外交政策完全不同的方向。虽然威廉二世的统治最终未能带给德国长久的和平与繁荣,但俾斯麦的政治遗产依然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德国政坛。 直到今天,俾斯麦被认为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他的智慧、决策和坚定意志,仍被许多人所铭记和敬仰。 俾斯麦的死,虽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谢幕,但也标志着德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既有延续俾斯麦政策的可能,也有因年轻的威廉二世等新一代领导者的政策变化而带来的巨大风险。 而俾斯麦所深刻理解的“铁血外交”,也被历史学者不断反思,成为今天人们在回顾欧洲乃至世界历史时的重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