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秋天,知青李扬在公社粮站排队交粮,李扬回头一看,同来的姑娘,冻得瑟瑟发

玲珑说历史 2024-11-12 15:42:57

1972年秋天,知青李扬在公社粮站排队交粮,李扬回头一看,同来的姑娘,冻得瑟瑟发抖,缩成一团,他脱下外套,悄悄塞到她手里,谁料,这一幕落在有心人的眼里,竟然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

徐薇出身书香门第,家族背景显赫,家中不仅有田地,还有多处房产。

她的父亲是一名知识分子,母亲则是富商之女,从小锦衣玉食,接受良好的教育,品性温文尔雅,待人接物彬彬有礼。

然而,这一切在特殊年代的风云变幻中逐渐崩塌。随着文革的爆发,曾经被人敬仰的家世成了她家庭的罪证。

父母被戴上“地主资本家”的帽子,家中的财产被查封,父亲和母亲先后被批斗。

邻居、朋友纷纷远离,原本亲密的关系瞬间瓦解,曾经尊敬他们的人,如今冷眼旁观,甚至嘲笑、奚落他们。

徐薇也成了“黑五类”出身的子女。家庭生活也愈发艰难。

徐薇的母亲在批斗中受了重伤,身心俱疲,几乎无法下地行走,父亲则因为常年劳役身体羸弱。徐薇在学校备受欺压的同时,回到家里还要承担起家务和照顾家人的重任。

1972年秋天的一个清晨,寒意袭人。北方的秋季来得格外早,风卷落叶,冷得刺骨,知青李扬站在公社粮站排队交粮。

李扬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小伙子,皮肤略黑但面容坚毅,在村里是公认的“好孩子”。他一边哼着小调,一边跺脚取暖。

就在这时,他回头一望,注意到队伍里一个熟悉的身影——徐薇。

徐薇似乎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手缩成一团,单薄的衣服不足以御寒。李扬想也没想,脱下自己的外套,悄悄塞到她手里。

“你这是干什么!”徐薇脸上闪过一丝羞红,推拒着李扬的好意,但双手却被冻得几乎僵硬。李扬笑了笑,“别逞强,穿上吧。”他低声说道,又转过身不再看她。

两人互相无言的理解和默契的关系就此悄然建立,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一细小的举动,已被有心人看在眼里。

村里一些好事之徒在李扬与徐薇的身后指指点点,悄声议论。

那个年代人们对感情的容忍度非常低,尤其是徐薇这种成分“有问题”的家庭,更是敏感话题。谣言很快在村子里传开,李扬和徐薇的关系被添油加醋成了不清不白的“私情”。

不久后,县里的工厂来村里招工,这是难得的机会,乡下的年轻人都向往能去工厂工作,能有稳定的收入和好的发展前途。

李扬是村里数一数二的优秀青年,自然是候选人之一,几乎已经内定为首选。

然而就在他即将入选时,有人向工厂检举他与徐薇“走得近”,谣言肆虐,工厂不敢招收“有污点”的人,李扬的招工机会就这样泡汤了。

李扬失落地走在田间,徐薇听说后,心如刀割,深感愧疚,暗暗决定与李扬保持距离,以免连累他。

然而当她小心翼翼试图疏远他时,李扬却不以为意。他反而鼓励徐薇,“徐薇,你有没有想过继续学习,考上大学?”徐薇心中一动,这个念头被时代的压力埋藏已久。

徐薇凝视着李扬的眼神中透着坚定的光芒,她低声说道,“我不敢想,像我这种人,能考上吗?”

“你当然可以!只要努力,就没有不可能的事!”李扬的话让她重新燃起希望。

从那天起,李扬和徐薇的关系在默契中更加深厚。两人不顾周围人的指指点点,甚至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中选择了共同学习和劳作。

每到农闲时间,他们就聚在一处,李扬给徐薇讲解书本上的知识,从数学到政治,每一课都细细讲解。

寒风中,他们时常在田地里一坐就是半天,用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逐字逐句推敲答案。

徐薇感到,这段时间是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甚至连周围的冷言冷语都成了不值一提的背景音。

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的心逐渐靠近,彼此之间的情谊也愈加深厚。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

这个消息让许多农村青年重新燃起希望,李扬与徐薇更是兴奋不已,内心涌动着无穷的力量,他们加倍努力复习。李扬坚定地鼓励徐薇,告诉她要相信自己。

在紧张的备考中,他们一起熬夜复习,一遍遍刷题,反复背诵着要点。徐薇的家境虽然带来不少的困难,但李扬一直给予她鼓励,帮她找复习材料。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徐薇和李扬一同考上了北京的大学。听到录取结果的那一刻,徐薇激动得热泪盈眶。

她握着录取通知书,第一次感到自己真的有了未来,摆脱了那个灰暗的年代赋予她的阴影。

0 阅读: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