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邓华上将生病入院,老家的侄子赶来探望。一见面,侄子吞吞吐吐地说:“叔叔,我家里娃娃多,生活实在困难,能不能给娃娃们安排一下工作?”邓副院长听后,回答:“不成哦。” 新中国成立后,邓华上将担任了志愿军司令、沈阳军区司令、四川省副省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要职,一辈子为国披肝沥胆、鞠躬尽瘁。上世纪50年代,邓司令从朝鲜凯旋后,旋即被任命为沈阳军区司令。 他们一家刚搬到沈阳居住时,国家正处在“一穷二白”的时期,军区的住房分配紧张。军区管理部门想尽办法,给邓司令一家找了1处小洋楼(原日寇关东军司令的官邸),方便邓司令一家使用。谁料邓司令实地考察后,就婉拒了组织的好意,讲: “我来沈阳是工作的,不是来享福的,不需要这么好的居住条件?把这座小洋楼让出去,分配其他年轻同志们居住,我们一家住个小房子就成。” 最终,邓司令一家放着小洋楼不住,搬去了一处小房子,这就是老革命的风范。上世纪70年代,邓司令从四川回京后,被任命为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因为长期带病工作,在一次出席会议时,邓副院长当场晕厥倒地,被紧急送医抢救。 虽然抢救及时,邓副院长幸运苏醒过来,却从此卧病在床,进入休养状态。老家的侄子邓贤刚听闻噩耗,带着家乡的土特产,赶进城里看望叔叔。来到医院,邓贤刚看着憔悴的叔叔,眼泪止不住地流。 邓副院长强撑着力气,伸出手来,和侄子握了握手,询问了家乡的情况。侄子讲着讲着,说起了自家的困难处境:“叔叔,我家里娃娃多,生活实在困难,连饭都吃不饱。您看您能不能帮帮忙,安排一两个娃娃进城工作?侄子求求您了。” 邓副院长怎么不了解家乡亲属的困难?他建国后就多次寄钱寄物给家乡父老,尽力帮助着父老乡亲。听到侄子的话后,邓副院长还是含泪回答:“贤刚,不是叔叔不帮你,是国家有国法,我怎么能动用权力为亲属谋私利?你带着子女老老实实种田,让娃娃们好好读书,读出来全部用我供,这样才是出路。” 邓贤刚记住了叔叔的谆谆教诲,回乡后勤勤恳恳种田,好好教育子女们读书,终于改变了家庭的命运。
出了上将的家族,本身遗传就好,通过努力,改变命运非常正常。比如胡家和方家的第三代通过自己的努力,不靠人,照样活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