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心]中国每年报废上亿颗子弹,需要派专人爆炸销毁,为什么不直接分发给士兵让他们

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4-11-10 21:08:58

[比心]中国每年报废上亿颗子弹,需要派专人爆炸销毁,为什么不直接分发给士兵让他们用来训练?原来直接销毁更加划算。 “穷则战术穿插,达则给老子炸!”这句网络流行语,放在中国的军火库里,似乎有了新的解读。每年上亿发子弹被销毁,场面堪比“烧钱”,这景象在很多人看来,无疑是巨大的浪费。 与其销毁,为何不让战士们用来训练,练练枪法,岂不两全其美?别急,这背后的逻辑,远比想象中复杂。 先说最直接的问题:过期子弹能不能用?答案是:能用,但风险极高。子弹这玩意儿,是有保质期的。 放久了,火药性能下降,弹壳锈蚀,甚至可能出现炸膛的危险。这可不是开玩笑,炸膛的后果轻则伤残,重则丢命。 甲午海战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劣质炮弹直接导致清军惨败。让战士们用这种“定时炸弹”训练,无异于草菅人命。 有人可能会说,那挑一些状态好的用不就行了?问题是,检测和筛选的成本也不低。而且,即使筛选出来一部分,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为战士们的训练量,其实已经很饱和了。 现代军事训练,可不是光练枪法就够了。体能、战术、协同作战,哪一项不需要时间和精力?高强度的射击训练,还会对士兵的身体造成损伤。长时间的射击后坐力,会导致肩膀疼痛,甚至留下永久性损伤。射击产生的噪音,也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过度训练,反而会影响士兵的整体战斗力,得不偿失。 再说枪支本身。枪管里的膛线,会随着射击次数增加而磨损。膛线磨损严重,会影响射击精度。一根枪管的价格,远高于子弹。用子弹“烧”枪管,最终造成的损失更大。与其这样,不如直接销毁子弹,还能省下维护枪管的费用。 所以,与其让战士们冒着风险使用过期子弹,不如直接销毁来得更安全、更经济。但这并不意味着,销毁就等于浪费。 为什么要生产这么多子弹,以至于需要销毁?这背后,是国家安全战略的考量。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战争风险始终存在。俄乌冲突就是个例子,战争爆发往往突然,没有足够的弹药储备,后果不堪设想。为了应对突发情况,保持一定的弹药储备是必须的,这就像玩游戏“氪金”一样,是为了在关键时刻能有足够的“火力”输出。 维持军工企业的正常运转,也是重要原因。军工生产不能说停就停,需要保持一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和平时期,大量的军工产品需要找到“出口”,弹药生产就是其中之一。与其让生产线闲置,不如保持生产,即使一部分需要销毁,也能保证军工产业的活力。 再说销毁本身。子弹销毁,并不是简单地一把火烧了。销毁前,会对子弹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检测。状态好的,可以修复后重新使用;无法修复的,则进行回收再利用。弹壳里的金属,可以熔炼后重新用于制造新的弹壳或其他军事装备。一些材料,还可以转为民用,实现“军转民”。 所以,子弹销毁,并不等于浪费。这更像是一种战略投资,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军工产业发展而付出的必要成本。 美国、俄罗斯等军事强国,也都有销毁子弹的惯例。美国的子弹多为黄铜材质,销毁后会回收弹壳,重新利用。俄罗斯以前也销毁子弹,但由于俄乌冲突的消耗,现在已经停止销毁,转而将所有库存用于战争。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不主动挑起战争。但和平不等于没有风险。当前国际环境复杂,中国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巨大压力。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做好应对各种挑战的准备,保持足够的武器弹药储备和军工生产能力,才能在关键时刻维护国家利益。 销毁子弹的背后,是国家安全的“氪金”游戏。这笔“氪金”,是为了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冲突中,拥有足够的底气和实力。从长远来看,这笔“投资”是值得的。 销毁子弹,看起来是“烧钱”,实际上是“花钱买平安”。这是一种战略选择,也是一种未雨绸缪。与其等到危机来临再后悔,不如提前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

0 阅读:235
紫蓝谈社会趣事

紫蓝谈社会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