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了一篇关于王阳明的生平的文章,我们知道王阳明被称作500年一遇的圣人,他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龙场悟道之后打仗就没有败绩了,而且创立了阳明心学,掀翻了程朱理学,文治武功,著书立说,那就是圣人了。 我们知道光头的偶像是王阳明,光头退守湾湾之后,在那边专门把一座山的名字改成了阳明山,可惜光头打仗基本上是不行,不指挥还好,一指挥就添乱了。我想这个就是偶像跟现实之间的差距吧。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距,我觉得可能跟个人的人生经历有一定的关系,王阳明的经历是非常坎坷的,真正的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了。王阳明爹是状元,他从小接触到了程朱理学,而且奉为圭臬相当圣人,然后就真的去格物致知了,格了竹子7天7夜到吐血。。。。父亲是状元,但是他却考了好多次都没考上,直到28岁才中进士,考上进士没两年就因为看不惯宦官刘瑾的乱政而上疏进而得罪了刘瑾,差点没被弄死,被贬贵州,被贬过程中还被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最后才在贵州龙场悟道,从此以后心即理,开启了爽文人生,平定了赣南的山贼,平叛了宁王之乱。 校长不一样,没有经历过这种大起大落,对比一下教员的经历,反而跟王阳明的经历一样,非常的波折,所以才说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其实王阳明那个时代程朱理学是显学,王阳明从亲身经历的格物致知发现其行不通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到最后悟道:心学,心学的本质也就是尊重内心,尊重内心的本质在那个年代其实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要受到一些儒学的条条框框先天框住,从人心的本源出发,本源就是实际,这其实跟教员的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唯物主义有类似的异曲同工之处的。
感觉悟的东西很浅显啊
龙场悟道:知行合一,突破了中国文人精神领域的瓶颈,开启了中华文明有一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