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8年,忽必烈让73岁赵复带路,攻打南宋。赵复:宋乃父母之国,作为人子,岂能帮助他人打父母,不忠不孝。忽必烈很佩服他,没有为难赵复。 赵复,南宋文臣,博才多学,人称江汉先生。1236年,窝阔台大汗南征,阔出率东路军攻克湖北德安府,纵容士兵劫掠,赵复成了俘虏。 姚枢、杨惟中喜欢读书人,破城之前强调不能为难儒生,不能杀戮。姚枢找来赵复,跟他畅谈学问,并把他带在身边,希望赵复能跟着自己北上,为蒙古效力。 赵复不愿意北上,他想以身殉国,便连夜逃离姚枢大营。姚枢发觉后,赶紧跑出去寻找,在积尸中没有找到,便朝着长江边走去。此时,赵复已经披头散发,准备投河自尽。 姚枢赶到长江边,对着赵复大喊:“徒死无益,没人记得你。你活着,才能把学问传给后人,才能为国效力,拯救苍生。” 赵复不为所动,继续朝着江中走去。姚枢只好表态,你若是愿意去北方,我可以保证让“朝廷”不为难你,不会让你做出对宋国不利之事。 姚枢乃一代名士,赵复也是名士,彼此本就惺惺相惜。既然姚枢这么说,赵复也就没必要投河,便跟着姚枢回到大营,返回北方,来到燕京。 赵复来到燕京,姚枢果真兑现诺言,没有让他参与对宋战争。窝阔台时代、乃马真时代、贵由时代、海迷失时代,赵复在燕京只做一件事:讲学,传授程朱之学。 姚枢、杨惟中的靠山是忽必烈,这是一位特殊的王爷。蒙古勋贵喜欢打仗,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忽必烈则跟儒生打成一片,身边各类人才都有。 姚枢、杨惟中热衷程朱之学,而北方就缺乏这类人才,故而赵复地位很高。为了便于讲学,姚枢、杨惟中开设太极书院,专门给赵复讲学提供场所,郝经、许衡、刘因等人都成为赵复的学生。 1251年,蒙哥继位汗位,重用弟弟忽必烈,让他负责漠南军务。忽必烈雄才大略,志在争夺天下;为了治理军国大事,忽必烈开设金莲川幕府,召集天下英才。 金莲川幕府,有一大半是汉人,其中赵复的学生众多。忽必烈欣赏赵复,喜欢他的学问,更想利用赵复在南宋的影响力,让他帮助自己招揽人才。 1258年,蒙哥大汗兵分三路南征,全面攻打南宋。起初,忽必烈没有机会参加军事行动,因为蒙哥猜忌忽必烈,不希望他权力过大。 蒙古大军出征,忽必烈留在燕京,被解除兵权,成为闲散王爷。但是,东路主将塔察儿作战不利,在荆州、襄阳遇到挫折,蒙哥决定换人,让忽必烈取代塔察儿。 忽必烈接管东路,信心倍增,他希望通过这次战斗积累资本,扩充基本盘。为了争取江南士大夫,忽必烈决定找赵复帮忙,让他充当引路人。 赵复已经73岁,垂垂老矣,上战场是不可能,出谋划策也不是他的长项。赵复的名儒身份才是关键,赵复在两湖学子中影响力很大,而忽必烈主攻方向是鄂州。 忽必烈喜欢招揽人才,吸纳南宋地区的英才,赵复无疑是引路人。如果赵复愿意帮忙,争取两湖读书人支持蒙古,这对忽必烈而言是莫大的喜事。 忽必烈很爽快,开门见山,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赵复虽然来到燕京,为蒙古效力,但不愿意参与南宋作战,而姚枢此前也承诺不为难他。 赵复婉拒忽必烈,告诉他:“宋,吾父母国也,未有引他人以伐吾父母者。” 赵复看来,南宋是父母之国,岂能帮助他人打自己父母呢?可以说,赵复虽然人在燕京,但还是把自己当做南宋人,南宋才是自己的父母之国。 忽必烈不是一般人,赵复拒绝帮忙,忽必烈也不为难他,还敬佩他的忠义品格。此后,赵复继续在北方讲学,忽必烈也经常邀请他来王府授课,却没有让他参与南宋战事。 1265年,赵复在燕京病逝,享年80岁,忽必烈厚葬。赵复不但博学多才,更是忠义之士,身在蒙古心在宋。 忽必烈也是一代雄主,为人宽容,能吸纳各方人才,不会强人所难。忽必烈的金莲川幕府,英才荟萃,且来去自如,是元朝的班底。 赵复不答应帮忙,忽必烈也不怪罪,可知忽必烈胸襟之宽广。忽必烈基本盘比较弱,对手众多,强者如云,但他却能建立元朝,震慑西道、东道诸侯,懂得吸纳与尊重人才是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