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为什么要谋反? 伐蜀是政治任务,而不是军事任务。 很多人觉得邓艾冤,其实邓艾一点也不冤。 263年,钟会率领的魏军西征蜀汉,在剑阁与蜀汉的大将姜维展开激烈对抗。 而邓艾的突袭成为了转折点,他绕过防线深入蜀汉腹地,通过连番战斗迫使蜀后主刘禅投降,从而间接促使姜维归顺。然而他却因为此后的一系列政治动作走向了不归路。 首先,钟会在目睹邓艾由于司马昭的猜忌而遭到囚禁之后,深感警觉与不安。 担忧自己也会有同样的下场。 尽管邓艾与钟会在灭蜀战役中各司其职,共同建立了赫赫战功,但是司马昭对这两位功臣的猜忌并未因此消减。 钟会由此认为,唯有先发制人,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其次,钟会对司马昭掌控曹魏政权深感不满。 自司马懿起家以来,司马家族逐渐在曹魏中掌握了压倒性的权力。 钟会出身名门,其父钟繇曾是曹操的重臣。 钟会可能希望恢复曹魏的尊严与正统地位。 钟会本人的野心与姜维的挑唆也是其走向反叛的重要因素。 姜维在投降后与钟会保持了一定的联系,并可能通过言语挑动,激发了钟会的野心。 钟会在消除邓艾之后,权力愈发集中,其对高位的渴望也日益明显。 钟会之所以起兵反叛,正是这些内外因素的交织作用的结果。 虽然他短暂掌握了成都,试图号召忠于曹魏的力量讨伐司马昭,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支持与部队的内部不稳,最终未能成功。 钟会自幼显示出过人的智慧。 他的父亲是著名的太傅钟繇。 钟会从四岁开始学习《孝经》,此后不断深入学习儒家经典,如《论语》、《诗经》、《尚书》等,至十五岁已经广泛涉猎并精通多种儒学经典。 进入仕途后,钟会迅速崭露头角,首先担任秘书郎,随后逐步晋升至尚书郎和尚书侍郎。 钟会的政治生涯并未因司马家的崛起而受到阻碍,反而因早年与司马师兄弟的交好而得以继续其官职晋升的轨迹。 他在司马师平定毋丘俭和文钦叛乱、司马昭镇压诸葛诞叛乱中,提出了多项奇策。 尽管钟会在官场上声名显赫,但他对待学者的态度并不为人所赞同。 记录显示他曾因为对嵇康的不满而后来参与谗言导致嵇康被杀。 景元三年(263年),他被封为镇西将军,领兵攻打蜀汉。 在蜀汉灭亡后,钟会企图独揽更大权力,甚至诬陷邓艾谋反,并企图与姜维共同起兵叛乱,但因部下不服和内部叛变,钟会最终在混乱中被杀,时年仅四十。 叛变是出于对权力的渴望,其母就曾因权力受到激烈排斥。 张氏早年失去父母,入太傅定陵成侯钟繇府中为妾。 她的家族历代担任地方长官,秉承公正之风。 即便失去了家族的庇护,张氏仍凭借其德行与才智,在钟繇的家中获得了认可。 孙夫人时钟繇的正妻,对张氏心存嫉妒,常常在钟繇面前进行诬陷。 孙夫人聪明且善于言辞,能够巧妙地操纵信息。 然而,张氏以其坚韧和聪慧对抗这些诽谤,未让孙夫人的阴谋得逞。 在孙氏看来,张氏的怀孕可能会动摇她的地位,尤其是如果张氏所生为男,那么在传统继承规则下,张氏及其子的地位可能会得到提升。 因此,孙氏开始在钟繇面前对张氏进行诋毁。 不幸的是,孙氏的这些行为并没有得到钟繇的认同,反而使得张氏在家中的形象更加正面。 事态的转折点在于孙氏试图通过下毒来彻底解决张氏及其未出生的孩子。 然而,张氏机警地发现了这一图谋,遭受了毒害但最终幸存。 在孙氏的指控和张氏的反击之间,钟繇发挥了他作为法官的本领,通过审讯和调查揭露了真相。 这一事件最终导致孙氏被逐出家门,而张氏尽管未能因此而正式成为钟家的正室。 在整个事件中,钟繇尽量避免了家庭内的直接对抗。 在汉代初期,皇族及贵族的家庭结构与今人所熟知的形式有所不同。 特别是在对妃妾制度的组织上,有其独特的层级与制度安排。 汉初的法律文件,《二年律令》提及了诸侯王可以设立“姬八子、孺子、良人”等不同级别的妃妾。 这一制度与后代的家庭组织形式有明显差异。 进入汉朝中期后,尽管王位相对稳定,但诸侯的地位变化频繁,姬妾的地位也随之波动。 而到了魏晋时期,除皇族和诸侯外,普遍的家庭结构已经简化为妻与妾的二元对立。 据《三国志》和《魏氏春秋》的记载,钟繇的妻子孙氏得到了钟繇的宠爱,并因此影响了家庭内的权力结构。 在兄弟关系方面,钟毓与钟会的关系尤为复杂。 尽管两人在外表现为合作无间,但家庭内部的权力斗争使他们的关系远非表面上的和谐。 参考文献:[1]林榕杰.钟会反司马氏考论[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9(2):104-110
钟会,邓艾抢了司马家的功劳,必死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