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远在江苏的一名64岁的老人读完邓公的南巡讲话后,似有所感,竟连夜号召

文山聊武器 2024-11-05 19:30:30

1992年,远在江苏的一名64岁的老人读完邓公的南巡讲话后,似有所感,竟连夜号召全村人跑去贷款,一下举债2400万!接下来,震惊的一幕出现了,仅仅几个月的时间,这些债款,就帮他们赚了1个亿.......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现代,华西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负债累累的小村庄,成为了一个经济繁荣的模范村。这一切的改变,都要归功于一位叫吴仁宝的村支书。 吴仁宝14岁时家中断粮,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捕鱼换取食物。 1954年,吴仁宝成为了瓠岱乡人民政府的一员。 然而,好运并未持久,由于经济困难,他不得不在三年后下岗。 1957年,他成为了新成立的跃进社的党支部书记。 1961年,华西大队成立,吴仁宝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 面对村民只有每天半斤粮食的困境,他坚定地决心要改变这一切。 他从《人民日报》上的《大寨之路》报道中找到灵感,制定了一个15年的发展规划。 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改道河流、平整土地,用了7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原定15年的目标。 1972年,华西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民们不仅建起了新瓦房,还将1300余块零散的农田整合为400余块高产的优质农田。 这些成就使华西村在全国范围内名声大噪。 华西村的成功吸引了一批有着高学历背景的年轻人回归。 他们中有赵龙贤、李梅红和赵成宁等人。 这些从城市中心的大学毕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山村。 赵成宁在英国学习期间发现,尽管他有海外经历,但他所见的英国住所和汽车并不比华西村的条件优越。 因此,他决定放弃在大城市中的“海归”身份优势,回到华西村,成为一名铜业工人。 这些年轻人的选择更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吴仁宝等前辈的影响和启发。 华西村的发展故事开始于改革开放前夕,当时吴仁宝已经积极在农业生产中实施了多项改进。 1970年代初,华西村设立农村食堂,为村民提供免费的油条、包子以及两荤两素的营养餐, 甚至在炎热的夏季提供西瓜和番茄。 华西村的农民与其他生产队相比,健康状况大为改善。 1969年,吴仁宝在极其谨慎的政治环境中,建立了一家小型五金厂,这是一个秘密项目。 他指示在厂区周围建立高墙并挂上厚窗帘。 这家五金厂不仅成功地为华西村创造了可观的利润。 到了1978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吴仁宝迎来了展示其远见的机会。 1979年,他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的方案,将农业生产责任制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将田地交由种田能手管理,而其他劳动力则转向工业生产。 尽管外界有诸多质疑,吴仁宝依然坚持自己的策略,并在村民的支持下,成功转型。 华西村随后成立了40多家工业企业,涵盖冶金、纺织等多个领域,将近全村95%的劳动力转移到了工业生产上。 此外,村民通过承包还发展了养殖业,建立了大规模的养猪和养羊业务。 1992年,吴仁宝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后迅速响应,推动华西村大举购入原材料,抓住市场机会大赚特赚。 华西村1999年更是标志性地将华西村股份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进入21世纪,吴仁宝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 他主导了与周边村庄的联合,形成了更大规模的“大华西”,将原本不足1平方公里的村庄扩展到了30平方公里,覆盖人口超过3万。 村民们居住在梦寐以求的乡间别墅中。 2003年,吴仁宝年满70岁时,他宣布退休。 尽管他的身份变了,但他对华西村的情感和责任感却未曾改变。 在退休后的采访中,他表达华西村既能离得开他,也离不开他。 吴仁宝的责任感在2012年达到了顶峰。 尽管年届八旬且健康状况不佳,他仍坚持带领一个百人团队前往北京参观“复兴之路”展览。 这次活动中,他虽然身体虚弱,但依然全程参与。 不幸的是,这次北京之行加剧了他的健康问题。 归来后不久,他的状况急剧恶化,被紧急送往上海进行治疗。 即便在病榻上,吴仁宝的思维依然敏捷,他总结了党的十七大的经验,预测了十八大和十九大的任务。 2013年3月,吴仁宝坚持返回华西村。 回到熟悉的环境后,他的精神状态一度有所好转。 但不久后,他在家中与世长辞,享年85岁。 吴仁宝逝世后,村内外的人们纷纷来到他的灵堂前表达敬意,华西村的龙希大酒店甚至熄灭了所有外部装饰灯,以示哀悼。 吴仁宝的生前愿望得到了尊重,他的葬礼简朴而庄重,只接受花圈。 参考文献:[1]冯治,徐敏宁,时伟.践行群众路线要以先锋模范为镜——论向吴仁宝学什么[J].唯实,2015,0(2):40-42

0 阅读: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