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葛优拍戏赚了350万,把钱全部交给了妻子贺聪。谁知贺聪转身就在北京买了4套房。葛优很无奈,认为妻子不会管钱。 葛优,北京电影制片厂大院的子弟,妥妥的“星二代”。 可他的童年,却与“星光熠熠”毫不沾边。 瘦小、内向,让他成了大院孩子群里的“小透明”,甚至被欺负也默默承受。 比起和同龄人玩耍,他更喜欢和院里的猫猫狗狗待在一起。 甚至邻居家杀鸡,都能让他哭得稀里哗啦。 上山下乡的浪潮席卷而来,葛优也加入了知青队伍,来到了北京郊区的昌平。 干农活他瘦弱的身子骨实在吃不消。 于是,大队长干脆让他去养猪。 没想到,葛优还真干得有声有色:喂猪食、打扫猪圈,甚至连给猪接生、打防疫针都学会了。 这段养猪经历,看似和演艺圈八竿子打不着,却成了他日后演艺生涯的“意外之喜”。 恢复高考的消息,点燃了无数知青的希望。 葛优也动了心思,他想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当演员。 这个决定,让父母大跌眼镜。 从小怯场的他,在幼儿园表演节目都能吓哭,现在竟然想站在聚光灯下? 葛存壮觉得儿子根本不是这块料,但也没阻拦,想着让他碰几次壁,也就死心了。 结果,葛优还真就“一根筋”地开始了他的艺考之路。 北电、青年艺术剧院、实验剧团,一路碰壁。 有一次面试,表演悼念周总理,他哭得泣不成声,被考官认为情绪失控,再次落选。 屡战屡败,葛优的决心却丝毫未减。 葛存壮终于意识到,儿子是铁了心要走这条路。 他开始认真指导葛优,甚至根据葛优的养猪经历,为他编排了小品“喂猪”。 这下,葛优终于找到了感觉。 对着空气表演喂猪、接生,他不再紧张,仿佛回到了熟悉的猪圈。 最终,他成功进入了全国总工会文工团,敲开了演艺圈的大门。 进入文工团,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葛优的演艺之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跑了十年龙套,演的都是些不起眼的小角色,甚至反派居多。 三十而立,他依然是个默默无闻的小演员,事业看不到一丝曙光。 父亲多次劝他转行,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知道,自己缺的只是一个机会。 80年代,王朔的小说火了。 他笔下的那些“混子”和“小市民”,和葛优的气质意外契合。 终于,机会来了。 1988年,电影《顽主》开拍。 导演米家山在一张合影里,一眼看中了葛优略显秃顶的脑袋,觉得这就是他要找的“杨重”。 葛优抓住了这个机会,把“杨重”这个“二混子”演得活灵活现。 也是因为“杨重”,冯小刚注意到了葛优。 他接手了剧本《编辑部的故事》,并以“杨重”为原型创作了“李冬宝”。 冯小刚认定,葛优就是“李冬宝”的不二人选。 为了请葛优出演,他三顾茅庐,甚至冒雨在车棚等了40分钟。 最终,葛优被他的诚意打动,接下了这个角色。 《编辑部的故事》一经播出,便火遍全国。 葛优的表演,得到了观众和父亲的认可。 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香港贺岁片的热潮,给了内地电影人启发。 冯小刚决定拍一部内地贺岁片,他找到了葛优,两人再次合作,推出了《甲方乙方》。 这部小成本电影,最终斩获了3000万票房,开创了内地贺岁片的先河。 葛优,也成了内地一线男演员。 1994年,葛优凭借电影《活着》获得了戛纳影帝。 这个在国际影坛举足轻重的奖项,却被他调侃“就给一张纸,连钱都没有”。 他并没有被突如其来的荣誉冲昏头脑,依然保持着“平常心”。 除了拍戏,葛优还和朋友一起开了影视公司,甚至还一起排演小品,到处走穴演出。 即使已经成了影帝,他也依然没有架子,和朋友们打成一片。 在生活中,葛优也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出门买菜做饭,和妻子拌嘴吵架,和邻居拉家常。 他从不把自己当明星,即使在路上被认出来,也总是热情地和粉丝签名合影。 葛优的妻子贺聪,只是一个普通的艺术老师。 两人结婚时,葛优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 贺聪顶着家里的压力嫁给了他,并一直默默支持他的演艺事业。 葛优成名后,依然对妻子呵护备至,从没有绯闻传出。 “葛优躺”表情包的侵权事件,让葛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有人质疑他“敛财”,但他只是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葛优的成功,并非偶然。 他独特的“躺平”哲学,看似消极,实则智慧。 他懂得顺势而为,不强求,不焦虑,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