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湖南的朱桂武在兴建新房,当铲土机深入一米深处时,突然传来一声清脆的“哐当”,他本以为是挖到了什么石头,却万万没想到,冒出的竟是一只雕刻精致、花纹如梦的铜猪!这个意外的发现,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信息来源: 2021年第23期三联生活周刊 —— 湖南的商代青铜重器) 1981年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遍大地,人们的生活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湖南湘潭一个名叫船形山的小山坳里,一场意外的发现,将一位普通的农民推向了历史的舞台,也揭开了一段尘封三千年的文化传奇。 这位农民名叫朱桂武,和千千万万的中国农民一样,勤劳朴实,对未来充满希望。 那年春天,朱桂武家的老房子已经破旧不堪,他终于申请到了一块宅基地,打算建新房,让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 开工那天,他特地翻了黄历,选了个好日子,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谁也没想到,就在挖地基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工人们用铁锹挖到了一个硬东西,发出了一声清脆的响声。 按照当地的风俗,动土时挖到东西并不吉利,朱桂武心里咯噔一下,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箭已离弦,地基也开挖了,工程不能半途而废,他只能硬着头皮让工人们继续干。 泥巴一点点被清理掉,露出一个大大的黑家伙。 起初,它看起来像一块普通的石头,但仔细一看,却越看越像山上的野猪。 朱桂武家所在的船形山,三面环山,一面朝水,附近的村民经常能看到野猪出没。 难道这块“石头”真的是一头野猪? 答案很快揭晓。 工人们将这块“石头”抬到地面,用水冲洗干净后,发现它竟然是一只青铜铸造的野猪! 这只青铜猪体型巨大,长72厘米,高40厘米,重达19。75公斤,青面獠牙,四肢粗壮,浑身布满奇特的纹饰。 更令人惊奇的是,猪背上还有一个小小的盖子,盖子上站着一只凤鸟,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消息传开后,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附近村民纷纷赶来围观,对这只从地里挖出来的“宝贝”啧啧称奇。 有人开玩笑说,老朱家的宅基地风水好,下面有野猪精镇宅,怪不得能出大学生。 有人一眼看出来这是个青铜器,挺值钱的。 朱桂武一家小心翼翼地将青铜猪抬回了家,好好保管起来。 随着消息越传越远,各种各样的人也开始登门拜访。 有的是纯粹来看热闹的,也有的是打着各种旗号,想探听青铜猪的虚实。 其中,一些外乡人的出现引起了朱桂武的警觉。 这些人自称是文物爱好者,对青铜猪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他们仔细观察着铜猪的每一个细节,甚至拿出放大镜反复端详,眼神中流露出贪婪的光芒。 有人直接提出要收购这只铜猪,开出的价格一次比一次高,甚至愿意承担朱桂武家盖房的所有费用。 朱桂武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也知道青铜器是国家的宝贝,不能随便买卖。 他婉言谢绝了这些人的请求,并开始认真考虑如何处理这只青铜猪。 他咨询了村里见多识广的老人,也打听了一些关于文物保护的政策。 最终,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青铜猪上交国家。 几天后,朱桂武父子带着青铜猪,顶着大雨赶到了长沙的湖南省博物馆。 博物馆的专家们看到这只青铜猪,都兴奋极了。 专家鉴定后,这只青铜猪是商代的文物,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被称为“商代豕形铜尊”。 “豕”就是古代对猪的叫法,“尊”则是古代用来盛酒的器具。 也就是说,这只青铜猪其实是一个酒坛子。 专家们觉得,“商代豕形铜尊”的出土意义重大,历史和文化价值很高。 它的造型独特,纹饰精美,工艺精湛,反映了商代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更重要的是,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件以野猪为造型的商代青铜器,对于研究商代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朱桂武一家将国宝上交国家的义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扬。 那时候,国家给他们发了一面锦旗,还奖励了500元,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然而,也有人质疑,500元的奖励是否太少,与文物贩子开出的高价相比简直微不足道。 事实上,国家对文物上交的奖励政策并非简单的金钱衡量。 文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贵宝藏,非常宝贵,而且不可再生,它们的价值远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 如果国家对上交文物给予高额奖励,就等于变相鼓励盗墓和文物走私,最终会导致更多文物遭到破坏和流失。 国家对上交文物的奖励主要以精神鼓励为主,辅以一定的物质奖励。 一方面,表彰上交文物的个人和单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示鼓励和感谢。 更重要的是,国家通过立法和执法,严厉打击盗墓和文物走私活动,保护文物安全。 现在,湖南省博物馆里展示着一件“商代豕形铜尊”,它静静地向人们讲述着三千多年前的故事。
1981年,湖南的朱桂武在兴建新房,当铲土机深入一米深处时,突然传来一声清脆的“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4-11-04 21:38:51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