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陆元九踏上了前往美国的留学生涯。在漫长而艰辛的轮船旅途中,饥肠辘辘的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4-11-04 21:38:51

1945年,陆元九踏上了前往美国的留学生涯。在漫长而艰辛的轮船旅途中,饥肠辘辘的他心生一念,悄悄多拿了一个面包,然而,没想到这一举动被附近的一个美国人看在眼里。那人目光如炬,冷冷地盯着陆元九,脸上写满了不屑,直言:“真不要脸!”   (信息来源:2021-09-20 澎湃新闻 —— 学好科学救中国!101岁老科学家回忆吃面包遭美国人辱骂 )   1920年,陆元九出生在安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清朝最后一批进士。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年幼的陆元九目睹了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读书救国”的种子。   他明白,要想让国家翻身,让中国人民挺起腰杆,关键得靠知识。   这种信念贯穿了他的一生,也成为了他人生奋斗的动力。   1941年,21岁的陆元九从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成为当时国内最早一批系统学习航空技术的大学生。   这在当时非常少见,也说明他以后会在航空领域大有作为。   毕业后,陆元九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渴望学习更先进的科技,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带着这份渴望和梦想,陆元九争取到了一个出国留学的机会。   1945年,他踏上了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深造的轮船,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不过,横跨太平洋的旅途并不是每次都顺利。   在前往美国的轮船上,陆元九经历了让他终身难忘的屈辱。   他就因为多拿了一块面包,就被美国人骂了一顿。   还有一次,一个美国人故意伸腿绊倒他,然后放声大笑。   这些经历深深地刺痛了陆元九的心,也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国家强盛的重要性。   这些不公平的待遇并没有打垮陆元九,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动力。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来回国报效祖国,让中国人民不再受人欺凌。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陆元九挑了个特别难的专业——惯性导航。   这个专业的课程比其他专业多一倍,所以很少有人选。   他一点也不怕,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学习和研究中。   1949年,陆元九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   这不仅是他的荣耀,也是全体中国人的自豪。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陆元九特别激动。   他知道新中国需要他,心里急切希望能回家乡,出一份力。   然而,回国之路却充满坎坷。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留学生回国增加了不少障碍。   为了回国,陆元九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先是离开了科研小组,转到一个保密级别低一些的实验室。   三年后,他为了孩子无奈办了绿卡,但坚决不肯入美国籍。   漫长的等待和煎熬并没有动摇他回国的决心。   经过漫长的11年等待,1956年,陆元九终于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他马上加入了祖国的建设。   他参与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并提出了“回收卫星”的新概念,这在当时是世界领先的。   他知道怎么把复杂的科学道理讲清楚,写了一本叫《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上册)》的书,为中国惯性技术的发展出了不少力。   1984年,陆元九成了航天工业部的总工程师和科技委常委。   他带着团队解决了一个接一个的技术难题,让中国的航天事业从零起步,逐渐变得强大,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绩。   除了科研工作,陆元九还致力于培养航天人才,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陆元九的经历,见证了中国科技从落后到追赶,再到部分领域领先世界的巨大飞跃。   他从一个在异国他乡受尽屈辱的留学生,成长为一位为祖国航天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这正是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的缩影。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再到探月工程,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像陆元九这样无数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中国科技的辉煌,也让中国人民在世界舞台上挺直了腰杆。   2021年,陆元九被授予“七一勋章”,这是党和国家给予他的最高荣誉,也是对他一生奋斗的最好肯定。   他的爱国心、务实态度和无私奉献,会一直鼓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而努力。

0 阅读:114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