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规划之初,朝廷计划每年从关税和厘金中调拨200万两白银作为军费预算。 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北洋水师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回顾过去近20年的建设历程,一个现代化舰队从无到有,其艰辛可想而知。 早在1875年,朝廷就规划每年从关税和厘金中拨款200万两白银,作为北洋水师的军费预算。这笔钱本该如约而至,源源不断地支持着北洋水师的建设。可事与愿违,20年间实际到位的资金仅有2000万两。一个新生的舰队要健康成长,炮台、战舰、武器弹药、军械所、制造局、水师学堂、士兵军饷、外聘教员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开支。可如今,区区2000万两,实在是杯水车薪。 当年采购定远舰时,李鸿章曾雄心勃勃,计划一口气订购5艘与之同级的战列舰,以期迅速壮大舰队实力。可最终却因为经费捉襟见肘,仅订购了定远和镇远两艘。这个决定现在想来,不免让人扼腕叹息。若是当初能再多添一艘战舰,鹿死谁手或许还真不好说。 面对如此窘迫的境地,北洋水师上下难免议论纷纷。一位资深军官曾私下感慨:"我们连养兵遣将的军饷都时常拖欠,更遑论添置新式武备了。相比之下,日本海军军费充裕,新战舰新炮不断服役。我们若是与之开战,恐怕胜算不大啊。"这番话道出了许多人的担忧。 1894年6月,甲午战争就此爆发。北洋水师如同一个手无寸铁的幼童,被推上了与日本海军死磕的战场。历经20年建设,北洋水师期望凭借这支队伍捍卫国家海疆,但现实是经费匮乏导致实力悬殊。200万两的年度预算,原本寄托着北洋水师的厚望,可最终却沦为一纸空文。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用鲜血和生命去填补军费的缺口。 与北洋水师的财政拮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海军的迅猛发展。1886至1893年间,日本海军的军费开支达到了惊人的7600万日元,折合白银约5000万两。仅仅七八年时间,日本海军的投入就是北洋水师二十年的两倍有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钱才能够办大事。日本海军正是钱要花在刀刃上,军费的投入都用于提升战斗力。他们从欧美列强手中购入先进的军舰和武器装备,广泛聘请外国军事教官传授作战理念,并在军中淬炼出一股崇尚进取、敢于拼搏的战斗精神。 反观北洋水师,经费捉襟见肘的状况下,不但影响了军备建设,也大大挫伤了将士们的锐气。尽管北洋水师的将领们早已看到了与日本海军实力的差距,但在财政掣肘下也无可奈何。即便是痛定思痛想要变革,可每年区区200万银两的预算,还常常拨而不到,又从何谈起? 更令人唏嘘的是,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北洋水师连购置炮弹的经费都难以为继。有军需官曾上书李鸿章,言道水师军备匮乏,炮弹储量捉襟见肘,恳请速速筹措军费添置。然而战事将启,这一请求最终也石沉大海。 两相对比之下,日本海军犹如一匹日渐壮大的骏马,在充足的预算支持下,各方面建设都如火如荼。反观北洋水师,则如困于槽枥之中的病马,四肢都被财政捆绑,难以骋骨伸腰。如此悬殊的差距摆在眼前,甲午一战的胜负其实在开战之前,就已然没有什么悬念了。 倘若北洋水师一开始就能像日本那样,能持之以恒地获得雄厚的军费投入,或许就能在与日本的这场对决中,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回旋的余地。即便最终胜负难料,但起码不至于像现在这样,仿佛两军在两个完全不对等的层面上进行角力。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去想象一个资金充裕的北洋水师,会在甲午战争中擦出怎样不同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