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在苏联解体后,首次访问美国。二人召开联合记者会,但其间克林顿突然笑场,只因为叶利钦将其称为“灾难”。 苏联轰然倒塌,冷战的硝烟还未完全散去,世界格局正经历着剧烈震荡。美俄这对曾经的死敌,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他们会握手言和,还是继续对抗? 叶利钦和克林顿,两位大国的掌舵人,他们的互动,成了这段特殊时期美俄关系最直接的体现。 “亲密”的互动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暗流涌动? 表面上看,叶利钦和克林顿的关系相当不错。解密文件显示,从1993年到1999年,电话粥、会面,沟通不断。从日常事务到国际大事,无所不谈,颇有几分老朋友的味道。 叶利钦甚至在普京还是个“小透明”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向克林顿“安利”这位未来的接班人,对其赞不绝口,说自己终于找到了合适的继承者,还安排两人见面,希望克林顿能多多关照。 克林顿也对普京的聪明才智表示欣赏,一切看起来和谐融洽。 1995年,叶利钦访问美国,在联合国大会前与克林顿举行会谈。会时,克林顿突然笑场,被一些人解读为对叶利钦的嘲讽。 虽然官方解释是翻译错误导致的误会,但这个事件也反映了美俄之间微妙的心理博弈。叶利钦或许真心希望与美国建立友好关系,但克林顿是否真心相待,则值得怀疑。 然而,拨开这层“亲密”的面纱,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幅图景。1996年,叶利钦谋求连任,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国内经济低迷,政府拖欠工资和养老金,民众怨声载道。在这种情况下,叶利钦急需资金来稳定局势,为自己争取选票。 于是,他向克林顿求助,希望美国能利用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的影响力,增加对俄罗斯的贷款。 叶利钦毫不掩饰,直言这笔钱就是为了竞选。他甚至警告克林顿,如果俄共上台,将会“毁掉一切”,甚至“收回克里米亚”。 最终,俄罗斯确实在选举前获得了IMF的大笔贷款,拖欠的工资和养老金也得到了支付。这背后,是否存在克林顿的“神助攻”,我们不得而知。 但在那场关键的选举中,叶利钦成功连任。这笔贷款,究竟是雪中送炭,还是政治交易的一部分? 1998年,俄罗斯再次陷入债务危机,叶利钦不得不再次向克林顿求助。IMF的贷款再次解了燃眉之急。 但这几次“输血”,也让叶利钦更加依赖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不得不有所妥协。叶利钦的困境,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的尴尬处境:经济衰退,政治动荡,急需外援。 而美国,则利用俄罗斯的困境,巩固自身的地位,扩大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北约东扩问题,成了叶利钦和克林顿之间最大的心结。 叶利钦曾多次表示反对,甚至提议达成“口头君子协议”,保证前苏联国家不会加入北约。但克林顿则以各种理由搪塞,坚持推进东扩计划。 这背后,是美俄之间不可调和的战略冲突。美国希望通过北约东扩,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巩固其在欧洲的霸主地位。而俄罗斯则将此视为对其安全的严重威胁,极力阻止。 在科索沃危机中,美俄的矛盾更是公开化。北约未经俄罗斯同意就轰炸南联盟,叶利钦勃然大怒,打电话质问克林顿。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在这一刻荡然无存。 叶利钦甚至提议在潜艇上举行秘密会晤,试图解决危机,但最终不了了之。这个“潜艇峰会”的提议,更像是一种无奈的挣扎,反映了叶利钦在国际事务中的被动地位。 叶利钦与克林顿,他们的“亲密”关系,与其说是真正的友谊,不如说是各取所需的政治交易。 叶利钦需要美国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克林顿则希望利用俄罗斯的困境,推进美国的战略目标。这种“亲密”关系,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注定难以长久。 美俄关系从来不是简单的朋友或敌人。它更像是一场复杂的博弈,充满了合作与竞争,妥协与对抗。 在这种背景下,叶利钦和克林顿的“亲密”关系,更像是一场政治秀。他们频繁的互动,传递出一种友好的信号,让世界相信美俄已经告别了冷战的对抗,进入了合作的新时代。 普京上台后,美俄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普京的强硬作风,与叶利钦的妥协退让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不仅在国内加强集权,在国际事务中也更加强势,维护俄罗斯的利益。这使得美俄关系再次紧张起来,甚至出现了新的对抗。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叶利钦与克林顿谈话解密,涉及传位普京、潜艇峰会和贷款竞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