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一名老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时,他伸手想摸一下文物,迅速遭到工作人员阻止,老人哽咽着脱口而出:“这宝贝我背了2万5千里!” (主要信源:人民网——老红军谢宝金——背着68公斤重发电机奔赴延安) 1976年的北京,寒风凛冽。军事博物馆里,人头攒动,气氛庄严肃穆。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一台老式发电机静静地躺在展柜中,锈迹斑斑,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历史。突然,一个老人颤颤巍巍地伸出手,想要触碰这台沉默的“老伙计”。工作人员眼疾手快,及时制止了老人的举动。老人眼眶湿润,哽咽着说出了一句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动容的话:“这宝贝,我背了2万5千里!” 这位老人,就是谢宝金,一个在长征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普通士兵,也是这台发电机曾经的“守护神”。他与这台发电机的相遇,不仅仅是个人与物件的重逢,更是长征精神在时间长河中的回响。这段跨越时空的对话,将我们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去感受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谢宝金,江西于都人,出身贫寒。1932年,他还是一名矿工,对侵略者和资本家充满了愤恨。红军的到来,为他的人生点亮了一盏明灯。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红军队伍,并被分配到重装备运输队,负责守护一台重达68斤的发电机。对于当时的他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知道,这台发电机是红军的“耳朵”和“眼睛”,关系着整个队伍的通信和联络,是革命胜利的关键所在。 长征开始了。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战略转移,充满了艰辛和挑战。雪山草地,铁索桥梁,激流险滩,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谢宝金背负着沉重的发电机,跟随队伍一路前行。68斤的重量压在他的肩上,更压在他的心头。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知道,这台发电机不仅仅是一台机器,更是革命的希望。 翻越雪山时,刺骨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积雪没过膝盖,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谢宝金咬紧牙关,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挪动。为了防止发电机受潮,他用棉布和油纸将它包裹得严严实实,像呵护婴儿一样小心翼翼。 穿越草地时,脚下是看似平静却暗藏杀机的沼泽。为了避免发电机陷入泥潭,谢宝金砍伐竹子,制作简易的竹筏,将发电机放在上面,自己则在泥泞中艰难跋涉。他深知,一旦发电机受损,后果不堪设想。 渡过河流时,湍急的水流裹挟着泥沙,让人难以站稳脚跟。敌人子弹呼啸而来,随时都有可能夺去生命。谢宝金高举着发电机,顶着枪林弹雨,毅然决然地跳入水中。他用自己的身体为发电机筑起了一道屏障,用生命守护着革命的希望。 长征路上,谢宝金和他的战友们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考验。他们饿了吃草根树皮,渴了喝冰雪融水,困了就地休息。但无论多么疲惫,谢宝金从未放下过肩上的发电机。他用钢铁般的意志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守护着这台承载着革命希望的机器。 长征结束,谢宝金和发电机一起抵达了陕北。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毛主席的嘉奖。这台历经千辛万苦保存下来的发电机,成为了长征精神的象征,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谢宝金脱下军装,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农民。他辛勤劳作,努力建设新中国。他拒绝了政府的特殊照顾,因为他认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应该和大家一样,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退休后,谢宝金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他经常给年轻人讲述长征的故事,鼓励他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他用自己的言行,将长征精神传递给了下一代。 1976年,谢宝金在北京治病期间,偶然得知自己曾经守护的那台发电机在军事博物馆展出。他激动不已,决定去看望这位“老战友”。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谢宝金与发电机的重逢,不仅仅是个人与物件的重逢,更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是长征精神的延续。这台锈迹斑斑的发电机,不仅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中国革命的见证,是长征精神的象征。它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谢宝金的故事,是长征精神的一个缩影。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长征精神的核心,是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 在新的时代,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面对挑战和困难,我们要学习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宝金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们要学习他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拼搏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台锈迹斑斑的发电机,将永远矗立在我们的心中,提醒我们不忘历史,珍惜现在,创造未来。长征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人不能不知感恩,人不能不忆苦思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