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
#佳片奇遇季#【刘德华救了港片,#电影焚城#能成港片转折点】
🌟转折点:
这些年,刘德华成了香港电影的救火队长。
每年都会带着几部自己担任监制的港片来到内地,质量有好有坏,票房有高有低,但数量一直很稳定。
但多面手当多了,还是得来点新鲜的,《焚城》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缺失。
《焚城》是香港简化版《切尔诺贝利》,一部惊喜之作,不仅仅是因为首部辐射灾难片这样的噱头,还因为内在的政治惊悚与一切皆有可能。
《焚城》证明了一点,港片有能力拍除了警匪片以外的题材,坐吃山空没前途,拥抱未来有希望。
同一类型拍多了确实驾轻就熟,但审美疲劳一旦产生,公信力就会降,再不亡羊补牢,只能坐以待毙。
哪怕《焚城》的票房没有那么突飞猛进,也应该成为一个好的开始,让后来者如雨后春笋,而不是待在原地畏首畏尾,不敢试错,一次失败就又回到舒适区,内地市场够大,港片情怀还在,撑的起多来几次。
🎥故事题材:
《焚城》没有以往港片的小家子气,做到了大场面跟故事性的双管齐下。
节奏紧凑,循序渐进,时间是变量,提醒观众焦点在哪,没有注水废戏,台风、爆炸、辐射三重威胁一一逼近,加强了这种注意力,那种险象环生的危机感时刻都在。
如刚开始因现场监工的隐瞒对火灾估计不足导致多次爆炸,刘德华带队深入腹地取走铯137的计划失败,炸掉水库的方案难以实施,台风带来的暴雨可能引发的大规模爆炸等,这些险情都让观影过程不漫长。
做好了这一点,接下来是避免灾难片最忌讳的强行降智和因煽情而来的无意义牺牲,太多灾难片都败在了这里,为了剧情推进无所不用其极。
但《焚城》中的主角与配角并没有类似行径,他们不作死、不愚蠢,不刻意制造困难,每个人的行为举止都有逻辑性,即便是莫文蔚也在随机变通,而非一直对抗。
至于无谓牺牲,《焚城》的设计高于不少主旋律。
如接触放射性物质,非死即伤,要么就会引发后遗症,进入火场中心救人加移走铯137,这是用命在打保卫战。
但片中的处理方式并不是强迫,也没有讲许多大道理,喊几句假大空的括号,而是由刘德华带头从自身讲起,再掰开了、揉碎了延伸。
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拒绝强行下命令,然后白宇等人响应,大家一起迎接生死悬于一线的考验,有了这个背景,即便接下来发生牺牲也不会生硬,感动便会真情流露,因为这样的牺牲是有价值的。
还有白宇他们来不及穿防护服冲进去救好兄弟,看起来很莽,其实这是做了十足铺垫的合理行为。
一是十年前的大火令他们失去了6名消防员,这一直是他们的心结,所以不能丢下任何一个人是他们的信念。
二是炸楼炸蓄水池和台风的即将达到使他们的救援时间所剩无几,必须争分夺秒才有一线生机,容不得半点拖沓。
三是在大灾大难面前,大家都会有上头时刻,换句话说这就是意志力与大无畏,当他们进去后突发意外,观众不想但在情理之中,毕竟灾难现场有太多不可控因素,每个微小都可能是以人命为代价,随之而来的牺牲是有必要的。
如此夯实基础,观众的共情自然而然,英雄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特称,而是一群人的逆行,他们的负重前行换来了大家的岁月静好。
🎯主题主旨:
最后是影片的主题不局限于救险。
起初,人们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消防事故,但灾难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人祸,政商勾结,蛇鼠一窝是大多数灾难的主因,大部分人在给岁月以文明,可小部分的他们却在给文明以岁月。
刘德华开场的第一句台词是“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该句名言出自狄更斯的《双城记》,而《焚城》在这时已经点明了中心思想,双城,一座城市两种生存法则,一群人在拼命守护着自己的家园,一群人借助权势赚黑心钱,毁掉家园的未来。
他们在空调房里指点江山,只知按程序规避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官位大于人命,文章写尽太平事,不肯俯首看人间。
他们对百万人的生命没有半点怜悯心,纯粹的买办主义,没有家的概念,命悬一线都在谈条件保全自己,复刻让xx先走。
影片写着本故事纯属虚构,实际上都是真实事件,发达国家往第三世界,尤其是亚洲国家和地区倾倒电子垃圾、有毒废料,这是不争的事实。
被不法分子,利己官员的功利心利用后对当地产生了难以磨灭的负面影响,而他们总能安然落地,赔一笔钱了事,或把受害者拖到全无心性,《焚城》给了没往这个方向走,让刘德华站出来当吹哨人救赎自己,给民众一个交代,虽然套路但看的过瘾。
#大v荐电影#
刘半桶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