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逐舰自19世纪90年代起,便一直是海军不可或缺的重要舰种,以其多功能的特性,在历史诸多大型海战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时至今日,现代驱逐舰更是集防空、反潜、反舰、对地攻击、护航、侦察、巡逻、警戒、布雷、火力支援及岸上目标攻击等多样作战任务于一身,被誉为“海上多面手”。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并未拥有自主研发的导弹驱逐舰,海军力量主要局限于近海防御。
追溯中国海军驱逐舰的发展历程,其起点可至20世纪50年代初。彼时,中国海军尚不具备自主建造驱逐舰的能力,因此,向苏联采购成为必然选择。
1953年初,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两次亲赴苏联,经过艰苦卓绝的谈判,最终以高昂的代价——每艘舰价值相当于当时17吨黄金——购得了4艘即将退役的苏联07型驱逐舰(北约称之为鞍山级)。
1954年10月,首批两艘07型驱逐舰抵达青岛,分别命名为“鞍山”号和“抚顺”号;次年6月,第二批两艘亦顺利抵达北海舰队,被命名为“长春”号和“太原”号。这四艘驱逐舰的加入,标志着中国海军首支驱逐舰大队的成立,它们也被人民海军历史性地誉为“四大金刚”。
07型驱逐舰,源自苏联二战前仿制的意大利雷击舰,以鱼雷为主要武器,拥有112.80米的舰长、10.20米的舰宽,标准排水量1657吨,满载排水量则可达2451吨。动力系统为两台蒸汽轮机,航速可达26节,航程在18节时可达2278海里。舰上编制人员240人,装备有4门射程达24公里的130毫米主炮、4门有效射程8500米的37毫米高射炮,以及数挺12.7毫米机枪用于低空防御,同时还配备了两座432毫米深弹发射装置和2条水雷投放轨道,可装载48枚锚雷或32枚沉雷。
“四大金刚”在当时无疑成为了人民海军水面舰艇的中流砥柱,为新中国海军培养出了首批现代化的驱逐舰人才。直至1971年051型驱逐舰首舰服役前,这四艘战舰几乎承担了海军大型舰艇人才培养的全部重任。
如今,网络上时有声音质疑“四大金刚”在服役期间未参与任何战斗,是“失败的军舰”。然而,深入了解那段历史后便会明白,“四大金刚”不仅是人民海军大型舰艇血脉的延续,更是那个时代海军力量的象征。
尽管它们未曾亲历海战,却超期服役至90年代初(其中“鞍山”舰于1992年4月24日退役),带着遗憾与骄傲,见证了人民海军第一代驱逐舰的辉煌与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