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接力,举倾国之力才攻灭“准噶尔汗国”,奠定了中国的基本版图。 元朝灭亡后,蒙古人回归草原,他们的势力逐渐分化为漠南的察哈尔蒙古、漠北的喀尔喀蒙古和漠西的卫拉特蒙古三大部落集团。特别是卫拉特蒙古,其发展和衰败的历史尤为引人注目,其间充满了权力的争夺与民族的流离。 卫拉特这一西蒙古的部落联盟,历史上被称为“瓦剌”,其名源于蒙古语中的“同盟者”。卫拉特下辖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和杜尔伯特四大部族,这些部族在15世纪曾一度由绰罗斯家族统领,其家族成员甚至短暂地夺取了蒙古大汗的宝座。 然而,卫拉特的兴盛并不持久。15世纪80年代,他们被东蒙古人逐出原本的西蒙古草原,被迫迁往更为偏远的地区,从额尔齐斯河延伸至伊犁河流域。17世纪初这四部的分布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 准噶尔部主要聚居在伊犁河流域,而和硕特部则位于额敏河两岸。杜尔伯特部选择了额尔齐斯河两岸为家,土尔扈特部则向北至塔尔巴哈台地区,并最终向西迁移到伏尔加河下游,其原先的牧地也被其他卫拉特部落所占领。 1634年,准噶尔部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当时的部落首领巴图尔成功统一了四大部族,其统治延续到1653年。巴图尔去世后,他的儿子僧格接替了汗位。不幸的是僧格于1671年遭遇暗杀。 其兄弟噶尔丹在得知此消息后,从西藏返回,立志为兄长复仇。噶尔丹的归来不仅为僧格报了仇,还于1678年自立为汗,建立了准噶尔汗国。 噶尔丹的去世于1697年4月4日,开启了新一轮的继承战争。僧格的长子策妄阿拉布坦继承了准噶尔汗位,并在1715年成功抵御了俄罗斯的首次军事入侵。 1752年,准噶尔人内部的继承权斗争使他们的势力大为削弱。这一时期,清朝乾隆皇帝洞察时局,决定铲除这一潜在的威胁。1757年,清军最终击败准噶尔人,彻底终结了准噶尔汗国的存在。 十八世纪中期,俄国与奥斯曼帝国爆发了长达二十一年的战争。沙俄政府不断征召土尔扈特部的骑兵参战,导致他们损失惨重。与此同时,沙俄还试图控制土尔扈特人的信仰和文化,压制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面对族群生存的危机,土尔扈特部的首领们开始谋划离开。他们深知,继续留在伏尔加河流域,等待他们的将是被沙俄同化或消灭的命运。于是,族长渥巴锡等人决定,带领族人踏上回归祖先故土的道路。 为了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他们采取了高度的保密措施。然而,当大规模迁徙的消息传到圣彼得堡后,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震怒不已。她认为这种行为是对沙俄权威的挑战,于是下令派遣军队追击,同时命令沿途的哈萨克部落拦截土尔扈特人。 东归的路上,土尔扈特人面临着重重险阻。他们需要穿越上万里的草原和沙漠,面对恶劣的天气和物资匮乏的困境。队伍中有老人、妇女和孩子,行进速度缓慢。更为严峻的是,沙俄军队和哥萨克骑兵在后方紧追不舍,哈萨克的中玉兹和小玉兹部落在前方设置障碍,试图阻断他们的归途。 在一次次的战斗中,土尔扈特人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智慧。面对数量和装备都占优势的敌人,他们采取了灵活的战术,利用熟悉的地形和高超的骑射技艺,多次成功突围。然而,频繁的战斗也让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许多族人倒在了血泊之中。 自然环境的挑战同样严峻。寒冷的天气、缺乏食物和饮水,使得许多人因饥饿和疾病而倒下。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食用野草和树皮,甚至在极端情况下饮用牲畜的血液。尽管如此,土尔扈特人始终没有放弃,他们彼此鼓励,相互扶持,坚定地朝着东方前进。 在经过半年的艰苦跋涉后,1771年夏天,土尔扈特人的前锋终于抵达了伊犁河流域。当他们看到熟悉的山川河流时,所有的疲惫和痛苦仿佛都被喜悦所取代。清政府得知他们的到来后,派遣官员和军队前往迎接,对他们的归来表示了欢迎和慰问。 作为土尔扈特部的首领,渥巴锡被邀请前往承德觐见乾隆皇帝。乾隆帝对他们的忠诚和毅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下令妥善安置他们的生活。清政府将巴音布鲁克、乌苏等富饶的牧场划拨给土尔扈特人,为他们提供了重建家园的基础。 回到故土后,土尔扈特人恢复了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发展牧业,繁荣了当地的经济。清政府也为他们提供了政策支持,派遣官员协助管理,确保他们的文化和信仰得以延续。土尔扈特人感受到了来自祖国的温暖,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 土尔扈特人的归来对清朝的西北边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不仅丰富了当地的人口和文化,还成为了保卫边疆的重要力量。在之后的边疆防御中,土尔扈特人多次立下战功,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作出了贡献。 来自 (苏)兹拉特金,伊·亚·马曼丽译. 《准噶尔汗国史 1635-1758》 1980
心怀祖国,民族英雄渥巴锡👍
这也说明伏尔加河流域并非天生就是沙俄传统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