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8月,北洋水师造访日本长崎,部分清水兵上岸购物时违反军纪,前往当地妓院并酗酒闹事,与当地警察发生冲突,一名日本警察被刺成重伤,一名清水兵轻伤。 1886年8月的一天,大清北洋水师总教习琅威理正在长崎港口巡视。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英国海军军官,他受聘来华,负责训练北洋水师,提高其作战能力。琅威理非常重视这次到访日本的机会,他希望借此了解这支正在崛起的日本海军的真实情况。 当天下午,琅威理突然接到报告,称有北洋水师的士兵在长崎街头与当地警察发生冲突,双方都有人员伤亡。他立刻赶往现场,看到双方剑拔弩张地对峙着,随时可能再次发生流血事件。琅威理奋不顾身地冲进人群,用英语和蹩脚的中文呼喊,好不容易才让双方冷静下来,避免了更多伤亡。 事后,琅威理仔细询问了事情经过。原来是一些北洋水师的士兵违反军纪,跑到当地的烟花柳巷饮酒嫖娼,还大打出手,引起了日本警察的不满。警察试图制止,却反被士兵用刀刺伤,于是矛盾激化,酿成了这场流血冲突。 这一观察令琅威理感到十分忧虑。他在英国海军服役多年,参与过多场海上作战,深知一旦战端开启,局势会变得多么难以控制。他判断,中日两国目前的军事实力相差悬殊,尽管北洋水师经过多年的习练,战斗力有了长足进步,但仍远不是日本海军的对手。一旦开战,中方必将处于下风。 更令琅威理担心的是,通过长期观察,他发现日本人骨子里对中国人的轻蔑和敌视。这种心理会促使他们在战场上变本加厉,竭尽全力打击中国。反观中国方面,却显得过于自信,完全低估了日本的实力和决心。 于是,琅威理向北洋水师提督李鸿章建议,应当立即派出主力舰队,对长崎进行海上封锁,逼迫日本就此次事件道歉并赔偿,同时一举摧毁日本仍在建设中的海军力量。他慷慨陈词,声泪俱下,希望李鸿章能够采纳他的意见。 如今回想起来,琅威理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8年后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大清帝国遭遇惨败,割地赔款,国势一蹶不振。 1886年8月,大清帝国的北洋水师舰队驶入日本长崎港,按照计划在此停留几日,进行友好访问。舰队抵达后不久,部分官兵便开始登岸休整,欣赏这座美丽的港口城市。 按照规定,所有登岸的水兵都必须在天黑前返回军舰,不得在外过夜,更不允许去任何娱乐场所或从事违法活动。但令舰队将领头疼的是,仍有一些刺头水兵不听指挥,趁着登岸采购的机会,偷偷溜到了长崎的花柳巷。 这些水兵大多未到过异国他乡,一时被花天酒地冲昏了头脑。他们豪饮烈酒,寻欢作乐,甚至与当地的风尘女子发生了肢体冲突。更有甚者,竟然在酒后大打出手,闹出了不小的乱子。 正在此时,日本警察闻讯赶来,要求水兵们停止骚乱,并束手就擒。双方言语不通,加上酒精作祟,矛盾迅速升级。几名水兵拔出了佩刀,与警察展开了殊死搏斗。混乱中,一名日本警察被水兵的军刀砍伤,倒在血泊中。而水兵方面,也有一人被警棍击中受伤。最终在双方僵持了一阵后,局势暂时平息了下来。 消息传回军舰,舰队将领大为震怒。他们痛斥这些违纪水兵的行为,给大清帝国的脸面抹黑。为了防止事态扩大,将领们决定连夜召回所有的登岸官兵。 谁知就在水兵们陆续返回军舰的途中,更大的冲突爆发了。原来日方对先前的流血事件耿耿于怀,决定趁机报复。他们调集了数百名武装警察,在通往港口的街道上设置路障,拦截手无寸铁的清国水兵。 双方再次爆发激烈冲突,但这一次寡不敌众,清军被打得溃不成军。据事后统计,混战中共有8名水兵被当场打死, 2人重伤昏迷,38人受轻伤,还有5人下落不明。与此同时,日本警察方面也有2人丧生,30多人受伤。 街道上,鲜血横流,尸体遍地。幸存的清国水兵落荒而逃,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军舰上。北洋水师此行访日,本意是示好,促进两国军事交流,却没想到竟酿成如此惨剧。 消息传到北京,朝廷震怒,要求严惩肇事水兵,并质问日本政府对清国官兵大开杀戒的理由。李鸿章也连夜派出了由各国公使组成的调查组,前往长崎了解情况。而北洋舰队更是立即进入了临战状态,做好了随时开火的准备。 在舰队主力的四艘战舰上,水兵们摘下了炮衣,填装好弹药,炮口对准了长崎的方向。舰桥上,将领们正在激烈争论是否要对日本发动攻击,以此来为牺牲的同胞报仇雪恨。 然而,真正让这场危机得以化解的,却是远在北京的总理衙门。作为中日关系的最高负责机构,总理衙门此时选择了理性克制。他们经过慎重考虑,认为此事虽然造成了严重的流血冲突,但并非不可调和的深仇大恨,双方都应冷静下来,通过外交途径妥善处理。 于是,在英国和德国等国驻华公使的斡旋下,中日双方最终达成了和解共识。作为补偿,日方同意向遇难和受伤的北洋水兵及其家属支付总额52500元的抚恤金。而清政府方面,也对日本警察的伤亡进行了15500元的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