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才是最大捕鱼船?辽宁舰每次出海,回港时总能带回数十吨的新鲜海鲜,但令人大跌眼

文史充点站 2024-10-31 09:37:44

航母才是最大捕鱼船?辽宁舰每次出海,回港时总能带回数十吨的新鲜海鲜,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些海鲜竟然不被食用,也不被出售,最后全部被销毁。为何如此珍贵的食材却无缘餐桌? 信息来源:《航母要定期返厂维护?维护只是一部分,重要的是这些“海鲜”们》中国小康网 巨舰破浪,威慑四方。 航母,现代海军力量的象征,却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烦恼:藤壶。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海洋生物,却能给这钢铁巨兽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甚至影响国家战略部署。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藤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更具体地归类于蔓足目下的藤壶亚目。 它们在世界的海洋中广泛分布,具有一种偏好——附着于质地坚硬且移动不畅的物体表层。 这一习性解释了为何海洋中的巨物,如鲸鱼、海龟,乃至航空母舰,往往会沦为藤壶的“寄居所”。 对于藤壶而言,航母坚实平整的底部宛如一个“奢华的住宿”,它们一旦驻足,就会牢固地附着,并迅速繁衍后代,构建起一个属于它们的“海底帝国”。 然而对于航母来说,藤壶的定居并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藤壶的聚集附着可腐蚀船体表面,磨损防护层,就像白蚁悄然破坏房屋结构那般,航母的坚固防御也因此逐渐降低。 更为棘手的是,那些密集的藤壶群体会使得船只的行进变得艰难。 可以想象,一条本应线条流畅的船底,若变得凹凸不平,犹如崎岖的山路,航母在海洋中的行进自然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这不仅增加了经济上的负担,也限制了航母的航程,有时甚至影响其最高速度,在关键时刻可能会丧失战机。 要将这些不请自来的藤壶清除,着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想象一下,要从一艘重达数万吨的航母底部,除去数以吨计的藤壶,这其中的人力和物力消耗有多大? 美国军方每年在这方面的花费高达数亿美元,而其他国家亦是如此。尽管投入巨大,但要彻底清除却仍然困难。 有时候一些幸存的藤壶会导致航母无法进入港口,类似于今年发生的事件,维京猎户座号邮轮由于船底的藤壶清除不彻底,只能在海上漂泊,无法靠岸。 为了预防藤壶的附着,航母的防护涂层中会添加诸如重金属等有毒成分。 这种“两败俱伤”的策略同样带来了新的难题。那些长时间附着在船底的藤壶,身体内会积聚大量的有害物质。这意味着即使有人想尝试食用,也需面临潜在的健康风险。 更别说这些紧贴在船只上的藤壶,要将其取下殊为不易,一旦离开海水很快便会腐烂,根本无法食用,在大多数情况下,随航母远航的这些“海洋美食”只能被丢弃。 航母的世界,除了藤壶带来的种种麻烦外,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小秘密”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就拿航母甲板上的那些寻常盖子来说,它们实际上是精心设计的航母拦阻网的折叠部分。这个拦阻网是保障舰载机安全降落的关键后备系统,能极大减少飞行员和飞机在着舰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 历史上,曾有无数次,拦阻网在紧急情况下派上用场,有效降低了事故伤亡和设备损失。 还有一则不为人知的趣事,航母作为一个庞然大物,它的电力系统之强大,堪比一个中等规模城市的供电量。 在1929年美国遭遇经济大萧条期间,两艘航母曾为塔科马市供电长达一个月,助力城市度过了那段艰难时光。这恰好表明,航母不仅是军事实力的象征,特定情况下也能对民用领域发挥作用。 而在海军领域,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藤壶,却长期困扰着各国海军。藤壶繁殖力极强,它们的存在不仅可能影响航母表面的流动特性,还可能损坏船体。 因此,开发新的高效藤壶防治技术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这个问题处理不当,不仅可能影响航母的性能和寿命,更可能牵扯到国家战略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航母与藤壶的纠葛中,我们可以汲取一些教训。 即便是在极为复杂的系统中,一个看似微小的因素也可能引发一系列反应,造成始料未及的结果。 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重大工程和任务时,必须细致入微,从源头上防止潜在问题的发生,以免因小失大。 藤壶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共同的习性是它们固守一处,从不迁徙。它们会分泌一种极为黏稠的胶质,确保自己能够紧紧固定在所选的位置上,这种胶质之强,即便是刀锋也难割离。 目前,各国海军正致力于研究解决藤壶附着问题,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有排除物理干扰和化学防污两类。 物理清除手段包括利用高压水枪、刮刀或超声波等方式,虽然效果显著,但这样做费工费时,还可能对船体涂层造成损害。 在船体油漆里加防污剂,可以防止藤壶附着,常用的防污剂包括氧化亚铜、有机锡等。 藤壶与航母,一个微小,一个庞大,却因为一种奇妙的“缘分”联系在一起。 这看似矛盾的组合,揭示了自然界中微妙的平衡关系,也提醒我们,在科技发展的同时,必须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我们期待着未来科技能够解决藤壶带来的困扰,让航母这钢铁巨兽能够更加自由地驰骋海洋。

0 阅读: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