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新疆一小伙子给钱学森写信,信中直接指出钱学森的错误,以为不会有回信,没想到不久之后收到回信,信中连用五个“您”,足足写了两页,他还支持小伙子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发表出去。 对于钱学森这样的建议,郝天护还是有点犹豫。 毕竟在刚发现的时候,他也曾向同事求证,但换来的都是不理解。 在当时,钱学森可是众多研究人员心中的明灯。 大家都以钱老为榜样,想要像他一样为国家做贡献。 这样厉害的人物,郝天护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年轻怎么可能给他指问题呢? 当时,郝天护是抱着求证的态度,谨慎地写下那封询问信的。 但在信中,钱学森首先非常诚恳地表示歉意。 他的语气措辞都没有因为郝天护的身份而轻蔑。 相反,钱老在信中还特意提出,希望由他来指正这个错误。 并且郝天护这样做也可以让大家有批判精神。真正明白不可尽信书的道理,大家更不应该只信钱学森。 了解到钱学森的想法之后,郝天护反复思考了好几天,最终决定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 他认为,自己既然要写,就一定要写的详细,写的严谨,让看到的人都能看懂。 于是,在那之后,郝天护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到写这篇论文上。 当时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按照分配,他主动来到了新疆工作。 白天的时候,郝天护还需要给学生上课。 所以他只能在白天快速地将手头上的工作处理完,把晚上的时间全部空出来作为他写论文的时间。 为了避免出现歧义,郝天护反复筛查了几遍论文,最后才从新疆发出。 在信件发出之后,郝天护几乎是掰着指头来估测信件到哪了,会不会丢呀? 一直担惊受怕了一个多月,郝天护终于在《力学学报》上看到了自己写的论文。 之后,郝天护才知道,当时这篇论文差点就发不出去,还是因为钱老一直在背后询问,不断地催促工作人员。 但好在,论文终于在三月份的时候发表了。 当时这篇文章在学术界引起了一番轰动。 钱学森也并不是完全是对的,看人看事都要实事求是,有错误了就提出来。 所有搞研究的工作人员,他们最终的目的是做创造者,而不能只做一名跟随者。 这件事情给郝天护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在他心中,钱学森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大学士,他的形象立马立体在郝天护眼中。 犯了错误能谦虚地承认错误,也不在乎对面是一个小伙子。 郝天护将钱老给他的回信仔细地收了起来,这也在后面时时提醒自己做研究要真材实料。 在这样坦荡的学术影响下,他又继续攻读,并且成功进入清华大学学习。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郝天护也是以严格的治学精神来监督自己,向钱学森学习。 他也紧随其后,为我国固体力学的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信息来源:中国核工业报《钱学森向一位年轻人道歉: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