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那边的制造业回流好像不是那么回事啊!比如福特汽车厂的工人们,每个小时能赚42.6美元,换成人民币就是300大洋啊!一天下来,如果工作七八个小时,那日薪可就是2200元,月薪算下来快5万。 这么高的人工成本,除了那些高科技行业,其他企业哪里吃得消?难怪美国的制造业回流计划寸步难行。 据英国《金融时报》最新调查,约40%的大型项目要么进度慢如蜗牛,要么干脆停摆了。 这可是总投资高达840亿美元的项目啊,说停就停,这损失的可都是实打实的美元啊!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美国制造业回流计划遭遇如此大的挫折呢? 让我们回顾一下美国制造业的"光辉岁月"。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工业实力,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霸主。 "美国制造"成为质量和创新的代名词。但好景不长,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制造业开始向海外转移。 美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可是从1997年占GDP的16%一路跌到了2022年的11%。 这可不是小数目啊!虽然近年来制造业就业人数增加了130万,但与昔日辉煌相比,还是差得远呢。 面对这种情况,拜登政府可是下了大力气。 2022年8月,他们推出了《通胀削减法案》和《芯片和科学法案》,砸下了4000多亿美元的真金白银,想要通过税收抵免、贷款和拨款等方式,把制造业"请"回家。 这招看起来挺高明的,不是吗?既能解决就业问题,又能保住技术创新能力,还能减少对海外供应链的依赖,一石三鸟啊! 但是,现实却给了美国政府一记响亮的耳光。 为什么会这样呢?最大的"拦路虎"就是成本问题。 你听听这个数字:中国的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只有美国的23%!这还怎么比? 就拿福特汽车厂的工人来说,每小时42.6美元的工资,一个月能拿到5万元人民币。这工资水平,恐怕连一些高科技企业都吃不消啊! 不仅是人工成本高,美国的产业链配套也出了问题。 多年的产业转移,让美国本土的制造业配套系统已经支离破碎。重建?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更需要大把的钞票。 再说说人才问题。你可能会想,美国不是教育发达吗?问题就出在这里。 美国的教育体系更注重培养高端人才,结果导致熟练技工严重短缺。通用电气这样的大公司都在喊:"招不到合适的工人啊!"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大趋势:全球化。虽然美国政府想把制造业拉回家,但是企业可不这么想。 他们更愿意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就连美国的高科技企业特斯拉,不也在中国建厂了吗?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结果就是大量项目延期或停摆。 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在俄克拉何马州的太阳能电池板工厂、韩国LG新能源公司在亚利桑那州的储能系统电池生产设施、美国雅宝公司在南卡罗来纳州的锂精炼厂。 这些原本雄心勃勃的项目,现在都陷入了困境。 更让人吃惊的是,就连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和芯片产业也不乐观。 预计到2025年,美国电动车电池产能将达到382GWh,听起来不错?可是与中国的1,285GWh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芯片制造业更是凄惨,美国在本土的投资占全球比例从上世纪90年代的37%跌到了2021年的可怜兮兮的12%。 面对这种情况,有专家提出,制造业回流不能光靠短期补贴,得有长远打算。产业链这东西,得慢慢培养,急不得。 对企业来说,控制成本,提高效率才是硬道理。 但是,挑战中也蕴含着机遇。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可能会改变游戏规则。 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美国制造业有45%的工作可能被自动化取代。这听起来吓人,但也意味着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 总的来说,美国制造业回流之路还很漫长。它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既有成本问题,也有产业链配套问题,还有人才短缺和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如果能够妥善应对这些挑战,未来的美国制造业或许还能重现昔日辉煌。 不过,看着那些高达42.6美元的时薪,再想想那些进度缓慢甚至停摆的项目,我们不禁要问:美国的制造业回流,究竟是一场伟大的复兴,还是一个代价高昂的美梦?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美国制造业回流受挫,英媒调查称近四成大型项目延期或停摆)
啥脑子!美国人挣钱换算成人民币!
福特就靠国外工厂还喘着,国内应该是老板给工人打工!汽车也成夕阳产业了,再高福利高工资,只能倒闭了
唯一办法,不允许中国便宜卖,多送钱给中国(逼中国人民币升值).
当你享受了近百年的高福利生活,你还愿意还能吃苦吗?
细糠吃惯了已经咽不下粗粮了。
所以,不能在美国建厂。福耀,福耀戴卡之流就是给别人送钱
汇率做的怪,1:1的汇率,还有问题吗?
拦不住 留不住 我们中国沿海城市都工厂的挽留都勉强[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