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女子结婚36年却拒绝同房,在丈夫患病卧床时,她冷笑着说道:“我是新社会的女性

从南谈历史啊 2024-10-30 16:09:29

浙江女子结婚36年却拒绝同房,在丈夫患病卧床时,她冷笑着说道:“我是新社会的女性,不会做饭,也不会伺候你。” 1936年,已届古稀之年的苏雪林突然收到丈夫张宝龄去世的消息。 这个消息虽然让她心里微微一颤,但很快她就恢复了平静。 毕竟,她和丈夫虽然名义上结婚了36年,但真正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 回想自己的婚姻生活,苏雪林不禁唏嘘。 她和张宝龄结婚36年,其中31年处于分居状态,剩下的5年虽同住一个屋檐下,但也是分房睡,从未真正履行过夫妻之实。 年轻时,苏雪林一心追求做一个新时代女性,并错误地将"不做饭、不伺候丈夫"等行为视为新女性的标志。 即便张宝龄多次尝试与妻子亲近,苏雪林却始终不为所动,以冷淡态度对待他的好意。 直到晚年,苏雪林才渐渐意识到自己当年对"新女性"的理解存在偏差。 真正的新女性,应在事业与家庭、社会地位与妇德之间寻求平衡,而不是彻底割裂与男性的联系。 她开始反思,自己当初的一意孤行,不仅伤害了善良忠贞的丈夫,也让自己错失了本可以拥有的幸福。 尽管婚姻生活不如意,但张宝龄始终谨守婚姻誓言,从未另娶或再生子女,直至离世都对苏雪林不离不弃。 如今细细思量,苏雪林愈发觉得这个曾被自己视为"理工男"的丈夫,其实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只是被她的固执和偏见忽略了。 102岁高龄的苏雪林面对张宝龄的亡故,内心五味杂陈。她为自己曾经的任性和误解感到懊悔,也为丈夫的专情和宽容而动容。 她终于明白,婚姻是两个灵魂的结合,需要包容、理解和付出。而她年轻时对婚姻的种种排斥,其实源于对新女性理念的片面理解。 苏雪林的婚姻悲剧,固然有时代和个人成长背景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源于对两性关系和新女性理念的误读。 晚年的苏雪林已经看透,但年轻的她却为这份执念付出了沉重代价。当她真正明白"新女性"的意义时,却也到了人生的暮年,再也没有弥补的机会了。 苏雪林出身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在那个年代,女性的人生轨迹似乎已经被预先设定——学些女红,然后嫁人生子,相夫教子,直到终老。 但苏雪林从小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6、7岁时,她就已经开始偷偷自学《三字经》,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记下来,去问哥哥或弟弟。 苏雪林的聪慧很快就显现出来,几年下来,她已经可以熟读背诵《左传》等典籍,连哥哥都自愧弗如。 除了传统文化,她对西方思想也抱有浓厚兴趣。 那时的报纸开始传播新式思想,苏雪林经常拿父亲看过的报纸来阅读,从中接触到男女平等、追求自由等先进理念。 1915年,对新思想如饥似渴的苏雪林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安庆初级女子师范学校恢复招生。 这所学校成为苏雪林逃离封建家庭束缚、追求独立人格的希望所在。 为了获得入学机会,她不惜与家人反复争辩,甚至以死相逼。最终,苏雪林如愿踏进校门,开启了追寻新女性之路。 然而,成为新女性的代价是沉重的。 毕业后,苏雪林又不顾家人反对,只身前往法国留学。 在那里,她遇到了心仪的法国男孩,两人迅速坠入爱河。 当苏雪林写信告知父母,希望得到他们的同意时,却遭到了强烈的反对。母亲明确表示,若苏雪林坚持这段跨国恋情,就等同于要了父母的命。 面对母亲以死相逼,苏雪林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 她被迫放弃了自己的真爱,回国后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给了同样留过洋的张宝龄。 张宝龄是个典型的理工男,与浪漫不羁的苏雪林可谓是天作之合。 这桩门当户对的婚事,在外人看来是郎才女貌的美谈,但只有苏雪林明白,这于她而言不过是家族利益的牺牲品。 为了挣脱束缚追求新女性理想,她以死相逼离家求学;但最终,还是被婚姻这一枷锁牢牢套住,再难挣脱。 回首苏雪林追求"新女性"的坎坷历程,不禁令人扼腕叹息。她为了理想付出了太多,却始终未能真正得到解放。无 论是反抗家庭追求独立,还是跨越国界寻找真爱,她都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与决绝。 然而,旧式观念的桎梏最终还是让这位新女性黯然折翼。这,既是时代的悲哀,亦是个人的悲剧。

0 阅读:33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