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福: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 惜福是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的生活智慧,想必大家还记得小学时期背诵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现代社会,随着行业分工的细化,许多人不再直接参与耕种活动,因此可能难以体会到其中的辛勤与不易,有时可能会认为浪费一点食物并无大碍。 所谓“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我们在日常用餐时心中应当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餐饭从播种、灌溉、收割、运送、销售、采买、烹饪……都是所有因缘共同奉献的结果。如果我们能够体悟成就这一餐饭的种种因缘,便能够更加懂得惜福感恩的重要性,更加能够精进修道心。 按理说,人生在世,没有灾祸即是福分,但人们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满足于无灾无难的平静生活,反而追求更多——包括名声、财富、官职和权力,永无止境地索取和占有。正如古人所言:“人心苦不足,既得陇,复望蜀。”在追求的过程中,人们渴望得到尚未拥有的,同时又担忧失去已经得到的,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反而使自己陷入无尽的焦虑与不安之中。 人们常常身在福中不知福,有多少人真正懂得珍视当下呢?古人曾言:“井涸而后知水之可贵,病而后知健康之可贵,兵燹而后知清平之可贵,失业而后知有业之可贵。凡一切幸福之事,均过去方知。”幸福往往在失去之后才被察觉,除了徒增遗憾和回忆,对现实又有什么帮助呢?我们为什么不珍惜现在,如果能够意识到知足常乐,控制个人无尽的欲望,那么即使在纷扰的尘世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土。 那么,应该如何惜福呢?惜福首先在于控制欲望——知足,其次是生活适度——勤俭。就知足而言,人生有限,而欲望无边,若无法约束欲望,任其肆意膨胀,贪婪追求,这并非惜福,反而是招致灾祸。古人云:“祸莫大于不知足”,遗憾的是,世人往往只知进取而不知退让,只知欲望而不知满足,因此“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 人们生活的奢侈与节俭之间,差距之大,难以用距离来衡量。饮食的最基本目的是为了充饥,而最高境界则是为了满足味蕾——享受美食。古人云:“惜衣惜食,非为惜财为惜福”半碗剩余的饭菜,价值几何?但当我们想到这背后包含了多少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时,我们便不能不珍惜这半碗饭。一张卫生纸,成本不高,但考虑到它所消耗的自然资源,我们便应该珍惜每一张纸。常言道:“每一杯茶,每一碗饭,都应想到它们来之不易;每一线丝,每一缕布,都应记住物质的来之不易。”若能持有这样的观念,自然就会懂得珍惜幸福。 福报是前世善行所结的果实。今生我们有幸得到它,更应珍视这份恩赐,持续行善积德,为来世积累更多的福报;倘若不懂得珍惜,一旦福报耗尽,安乐也可能随之消逝。 惜福,意味着认识到当前的幸福是过去甚至自己前世努力付出的成果,从而珍惜并尊重自己的劳动所得,对自己负责,同时尊重因果律。同时,惜福也意味着理解当前的幸福是无常的,应当及时把握并利用现有的幸福,以创造未来更持久的自在与安乐。 弘一大师也曾提醒我们: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诸位要晓得: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诸位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惜福: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 惜福是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的生活智慧,想必大家还记
文化事昌秀说
2024-10-29 21:22:3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