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人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重要将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当时国民党最能打的将领。他曾血战淞沪,后来又远征缅甸,反攻期间更是屡立战功。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战功卓越的将领,却在内战期间不受蒋介石的重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孙立人从来都不是蒋介石的人孙立人的生平我们就不谈了,这些内容现在已经被谈过太多次。大家都知道孙立人是从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的专业军官,从战术角度而言,孙立人绝对是当时中国军队中战术素养最专业的人之一。然而,孙立人的出身其实也决定了,孙立人和蒋介石玩不到一块去。
蒋介石的核心班底,都是他在黄埔军校当校长期间的那群学生,而孙立人虽然战术过硬,但是“政治不过关”。另一方面,黄埔这帮人,包括他蒋介石自己,留日的比较多,留美的比较少。而在当时的中国,无论是军界还是文坛,留美的和留日的,向来都是互相看不上的。
孙立人是军人,但是从政治属性上而言,他和宋子文以及胡适这些人,反倒更有共同语言。孙立人回国后也没去黄埔,而是在中央政治学校担任队长教官。当时学校有三个队,两个队是黄埔系,一个队是留日士官系,他孙立人哪个系都不属于,又不肯和这帮人同流合污。
这里就引出来了孙立人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不喜欢当时中国的那种派系斗争,为人比较正直。于是孙立人主动申请调离,后来被调去了陆军教导师又去了海军司令部宪警教导队,期间孙立人的主官一直都是蒋介石。
直到1932年,孙立人被宋子文要去了税警总团。这个所谓的税警总团,其实就是财政部长宋子文的私人武装,是他模仿美国财政部下辖独立武装所建立的部队。税警总团从武器装备,人员训练,官兵薪资上全部都比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还要更高。
宋子文确实是把这支部队当成了亲儿子,而孙立人就是税警总团最精锐的第四团团长。从1927年孙立人回国,到1932年被调去税警总团,孙立人总共先后调职3次,但是到了税警总团之后,孙立人再也没有申请调离,可见孙立人是真的不待见蒋介石。
一二八事变后,孙立人更是不顾蒋介石的命令,执意攻击日军。气的蒋介石吹胡子瞪眼,但是也没办法,因为孙立人是宋子文的人。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税警总团被蒋介石的中央军收编,孙立人才和蒋介石恢复了隶属关系。
指挥权之争要说宋子文对孙立人那是真的没得说,淞沪会战爆发后,孙立人抗战受伤,宋子文闻言立刻派弟弟宋子安亲自将其送去香港治伤,抚恤金更是说给就给,比蒋介石不知道大方到了哪里。然而就在孙立人治伤期间,他的部队被胡宗南吞并,是孔祥熙出钱帮助孙立人再次建立了缉私队。
然而缉私总队撤到贵州休整后,又被蒋介石的得意门生戴笠所染指,孙立人算是恨透了黄埔系的这帮乌合之众。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重庆政府决定出兵缅甸。孙立人早就受够了国内的窝囊气,主动请缨说什么也要去缅甸。
其实蒋介石在这里已经对孙立人有些不满了,毕竟孙立人对蒋介石的厌恶全都写在了脸上,丝毫都没有掩饰的意思。其实后来野人山孙立人抗命前往印度这件事,蒋介石就已经能够除掉孙立人了,毕竟当时宋子文已经失势。
然而1942年,打东边来了个史迪威,摇身一变成了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来到中国后,自然亲近留美归来的孙立人,孙立人也天然的信任史迪威,两人一下子就成为了政治盟友。所以在抗日战争后期,蒋介石不仅不能动孙立人,甚至还必须要重用孙立人。
这对于蒋介石而言,可谓是奇耻大辱。更加耻辱的是,战争后期美国已经看出来了蒋介石在军事能力上到底有多么的糟糕。因此无论是罗斯福总统还是史迪威本人,都希望让史迪威接管中国战区各部队的指挥权。
而作为中国将领的孙立人,对于这个问题的态度竟然非常的暧昧,甚至从某种程度而言,他是支持史迪威的。这对于蒋介石而言,无异于谋逆!果不其然,史迪威失势后,孙立人就被蒋介石派去了欧洲“考察”。
在欧洲,孙立人倒是受到了最高规格的欢迎。而在回国之后,孙立人更是犯了个“大错”,他竟然向蒋介石提出了自己的“建国方案”。这个方案的核心思想,大概就是搁置党争,依靠美国的力量主要着力发展经济,尽可能避免内战爆发。
孙立人的这个方案,深深的触怒了老蒋...这也是孙立人在内战中,不受重用的核心原因。
孙立人的结局至于孙立人的结局,则更是悲哀。在赴台后,孙立人和吴国桢作为宋子文的“遗产”,也成为了美国势力在台湾地区的代言人,至少蒋介石是这么认为的。吴国桢大概率确实和美国联系很深,但是孙立人是不是,不好说。
因为孙立人这个人本身比较正直,对于一些阴谋手段是很不喜的。但是也正是因为孙立人正直,所以他同样不喜蒋经国在台湾大肆收拢权力,一来二去,孙立人就和“太子”爆发了冲突。再加上当时美国确实有意推翻蒋氏王朝,他们也确实联系了孙立人,希望能够得到孙立人的配合。
只是孙立人拒绝了美国的请求,有些时候你有没有罪本身不重要,只要别人觉得你有罪,那你就是有罪!孙立人就这样,被蒋氏父子软禁了整整三十多年...
参考资料:
《蒋介石的囚徒——一代名将孙立人》 南十方
《孙立人与蒋介石》 罗宝轩 李汝潜
《孙立人和蒋介石父子的恩恩怨怨》 民国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