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说,“在智能电动网联汽车里面,全世界NO.1的卷王是比亚迪,因为它有超低成本的能力。鸿蒙智行不善于卷价格,但善于卷价值、卷智能化、卷豪华感。”
如果没有后面介绍鸿蒙智行的话,若只有前面“在智能电动网联汽车里面,全世界NO.1的卷王是比亚迪,因为它有超低成本的能力”这段话。
放在当下,我认为并非贬义。
但即便加上了后面这段话,我也认为放在当下仍没有太大的问题。
当下汽车行业的竞争就是如此,“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为了一点销量车企老板都在下场做IP了,说两句话就被全网讨伐,车企是多么脆弱。
2022年,华为智能驾驶也是刚刚崛起,以此为卖点的时候。
第一个泼冷水的不是小米汽车,也不是理想汽车,而是比亚迪的董事长,“都是扯淡,都是忽悠,就是皇帝的新装,自动驾驶只是被资本裹挟和炒作的一个概念,最终就是一个高级辅助驾驶!”
所以,同理车企高管相互之间争执两句,比亚迪的高管再回怼一下,我认为都没有问题。两家体量庞大的企业,相互之间产生技术也好、理论也罢、规划也好的碰撞,如今来看并不算是一件坏事。
但个别媒体,自媒体的解读,却吓死个人。
有一个百大人气创作者,是我之前一直关注的行业大佬,之前的作品很喜欢,但近期的某些观点不敢苟同。
他说,余大嘴的一番言论,让他对华为的尊敬荡然无存。
他说,余承东这么说表达了两层意思,一层是说比亚迪没有技术;另一层则说华为有技术,所以绝不降价。
首先比亚迪与华为之间有很多合作,包括华为的手机,90%是比亚迪生产的,这一点余承东会不清楚?
注意余承东的原话,“全世界NO.1的卷王是比亚迪,因为它有超低成本的能力”,另一个具备超低成本能力的厂商叫苹果,是华为的老对手。
余承东会认为,一家拥有超低成本能力的厂商,不具备技术?
到底是余承东傻,还是大V坏,在故意挑拨,引起不必要的争端?
另一层华为有技术,所以绝不降价,更是无稽之谈。
在没造车之前,华为是通信设备企业,也是手机厂商,在手机业务上,华为曾有一家子品牌,叫荣耀。
当时性价比还是可以吧。
这两年,存在芯片产能问题、芯片制作成本问题、芯片库存问题,确实做了不少“丧心病狂”的事情,比如11SE,这一点华为不承认,我都喷他。
但你要说它有技术后,有资源后,有能力以后,不让利于民,这一点我不赞同。
谁是民?
中国消费者是民,中国区域内的经销商是民,中国华为员工也是民……
目前,华为大老板的股份是多少?员工股份是多少?
华为赚了这么多的钱,又去了哪里?
不难推算吧。
4月2日,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发布关于分配股利的公告,拟向股东分配股利约770.945亿元。
在工资和奖金外,分红一直是华为员工薪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华为最新财报,截至2023年12月31日,华为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人数为151796人,均为华为在职员工或退休保留人员。
按此计算,华为持股员工平均分红约50.788万元/人。
这151796人,是不是民?
该大V分析中,带上了什么民族大义,什么初心、使命,真的活活将华为推到了火堆上烤。
内卷……价格让利给消费者,短期内当然是好事。
但,长期呢?
中国手机厂商卷不卷?
中国的、日本的、韩国的、法国的……大大小小,叫上名的没名的,上千家厂商有没有?
又有多少被中国厂商卷死,真的是不计其数。
最后卷出来一个什么?
卷出了一个拿走行业利润70%甚至80%以上的“畸形”---苹果。
最近这些年,手机厂商们想明白了,要卷,但更要利润,于是向着高端市场发起了猛攻。
结果呢?
不仅人家外国人不认,就连国内消费者也不认。
你小米,一个做性价比手机的厂商,凭什么能造出高端手机。
这个理由小米冤不冤?
当然冤。
雷军说,小米要做到高端无短板,要从参数领先到体验领先,软硬件深度融合。
但就因为一个“性价比”的刻板印象,小米在高端赛道上的饱受折磨。
小米每年上百亿的利润,有几个钱是手机赚的?
2024年第一季度,小米手机业务营收达到501.2亿元人民币,出货量4380万部。
2024年第一季度,苹果手机业务营收达到459.6亿美元(约合3331亿元人民币),出货量5010万部。
利润方面就更惨了。
卷的背后是什么?
第一,就是赔钱。
得益于销量高,摊薄了成本,比亚迪这个卷王是赚钱的,再就是理想是赚钱的,还有接下来赛力斯也是赚钱的,剩下的还有几个赚钱的。
当时起亚中国的负责人说,在2023年一季度,起亚汽车公司在全世界各国的利润加起来,是21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大约是150.78亿元),完全可以贴得起中国市场。中国的本土企业,有资金实力玩吗?我们烧钱先把本土车企先烧死,然后再进来抢市场,也不是不可以。
这句话,有毛病没?
你要说一个大区的负责人是傻子,那你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傻子,至少他在某一些方面认知是对的。
2023年,中国车企包括合资车企有一个算一个,加起来有没有日本丰田接近2300亿元的利润高?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到如今,很不容易。可以让利于民,也可以内卷。
但是不是有车企,甚至绝大部分车企,将这一场浩浩荡荡的价格战,完成的过于简单粗暴?
简单粗暴的背后是什么?
是降低成本,是偷工减料、是造假售假!
不要低估一个车业对中国汽车行业的贡献,同时也不要高估一个企业为了活下去而放弃维持的行业规范和道德标准。
至此。
国内汽车市场的内卷,有没有过度?
我不清楚。
但我清楚,至少在国内市场,在中国汽车市场,还有国家为某些车企兜底,留足了脸面。
但是,出海以后呢?
如今在东南亚市场,大街小巷全是摩托车。美国Statista网站估算,东南亚摩托车销量到2028年将提升至1343.3万台。
这一海量市场,当初离我们那么近,如今又是那么远!
从当前东南亚摩托车市场品牌占有率看,日系本田一家独占67.5%,雅马哈占比22.8%,其他品牌占比不足10%。
日系摩托车当时被中国摩托车品牌追着打,在越南市场,当时中国品牌的份额一度达到了80%。
为什么后来不行了?
是价格战、是“外出内卷”惹得祸!
当时日系摩托车的价格是一台100CC卖2100美元,中国摩托车就敢卖700—800美元,低端市场会更低,卖500美元。
等这个价格把日系车基本赶出东南亚市场后,中国品牌在海外的内卷开始了。
一次比一次降价幅度大,一次比一次离谱。
完全违背成本考量,完全违背市场规律。
当时研究机构KrAsia以越南市场为例称,在中国品牌价格战高峰期,一台摩托车的均价每个月都要下跌70美元。
价格一天一个价,质量呢?
也是一天一个样,直接导致中国摩托车的返修率很高,小故障频发,不到3年就需要大修,四五年就报废。
甚至有车企完全不顾售后服务,卖完库存就撤离市场,直接影响到了中国摩托车品牌的整体形象。
后来,日系摩托车卷土重来,结果可想而知。
手机也好,摩托车也罢,相较于汽车行业都还是一个“短命”的行业,而汽车行业则是一个百年工程。
中国手机要有小米,也要有中国的“苹果”。
同样中国汽车要有比亚迪,同样也要有中国的“B BA”。
要赚钱,赚更多的钱。
要更多的钱才能换来市场,换来技术,用技术换来更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再去赚钱,然后反哺给中国“15.17万”家庭,以及背后更多的产业链、供应链,更多的家庭。
目前,中国汽车行业的价格战是不可避免的,它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全球的汽车行业。
但如何利用这短暂的中国优势,将中国汽车品牌做精、做强,推向海外,仍是目前的首要任务。
中国人不缺汽车开,每年产销都是世界第一,现在连出口都是第一。
但中国缺少一个世界级的汽车企业,同时中国为何就不能拥有一个品牌高溢的豪车品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