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建立开创了中原大地的一统局面,虽然在几十年后,这片刚刚合并不久的土地又变成了群雄并起、豪强争夺的兵家之地,但不可否认的是,秦始皇大一统的战略策略还是为后世奠定了政治基础,后来的汉、唐乃至清朝都沿用了中央集权制度,这无疑也是当时那个时期最好的体制结果了。
而作为一统天下江山的缔造者,历史上的秦始皇也是颇具争议的一个人,他结束了中原地区分崩离析的政权统治,统一了文字,甚至“车同轨、书同文”,还建立了货币制度,这些无疑都是那个时期的先进举措,直到现在仍被广泛应用。
但是在秦始皇为了维护国家统治仍作出了不少惨无人道的暴行,像修筑长城,还有惨绝人寰的“焚书坑儒”,这些都让秦始皇的人物形象在历史上变得扑朔迷离,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坑害儒家学者,这其中是他的泄愤还是另有隐情?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常年争端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融合了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它所做出的各项举措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民族的辉煌发展,但是秦王朝仅仅历经二世就宣告灭亡这里面更多的是内在的政治因素,而引导政治因素的根本又在于不同的政治学家。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政治学家之所以秉承着不同的政治态度,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他们隶属于不同的学派,像秦朝历史以来的商鞅、李斯等人都是不折不扣的法学学派代表人物,儒家学派在秦朝不受重视甚至遭受排挤的根本原因也离不开法家在当时的各种作梗。
法家和儒家虽然都是当时的著名学派,但是其宣扬的方法和政治手段却截然相反,法家倡导的是法律的约束力,他们反对皇权贵族的阶级特权,反而强调个人的功劳与付出。
儒家学派则不然,它与法家学派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法家一直在讽刺反对儒家落后的思想政策,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中原大陆又是一个富有历史的人情社会发展国家,单纯依靠法治,强调每个人的付出能力,而不重视德治,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也是后来导致秦朝过早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法家的思想中,商鞅和韩非曾说过:“民弱国强,国强民弱,帮有道之民,务在弱民”。这种极端的思想背后是秦朝不断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根本,而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程度,从“德治”“礼治”“人治”,它们强调的是各个阶层都有着自己规定的生活阶层和生活方式。
“德治”是儒家学派发展的根本,德育教人和法家的“法治”是完全对立的,所以这也是儒家学派在秦朝时期经历了短暂的“寒潮”原因。
而如果这些矛盾还仅仅停留在学术思想的争端上倒还能让人理解,但是思想上的不合渐渐变成了政治上的博弈,尤其是在咸阳宫那场关于分封土地的商讨中,极力推行郡县制的李斯等人发现,上层学术思想的不统一既影响中央集权制度的完整统一,又是推行郡县制实行改革的重大阻碍。
于公于私来说,李斯将矛头很巧妙的转化成了学术间的争端,并在秦朝统治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私学运动,而势力最庞大,对法家思想产生最严重威胁的儒家思想则是最先受到了冲击。
焚书坑儒之祸当然即使学术争端和政治夺权竞争的再过愈演愈烈,可最后权力命令的下达仍然是皇帝本人的命令要求,据史料记载,让秦始皇真正大发雷霆的原因,还是许多方士和儒生大谈国事,后来引起了许多不好的社会影响。
听闻消息的秦始皇怒不可忍,当即下令让军队将涉案人员全部缉拿归案,一传十十传百,其中涉案牵连的人员竟一度达到了460多人,不止如此,秦始皇将民间流通的《诗》《书》等典籍全部进行销毁,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社会民众的恐慌。
不过与之相对比的是,秦始皇并没有将官员家中的儒家书籍集中销毁,像丞相李斯等人,虽然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是家中仍有不少前期学习的儒家书籍,这些吸纳百家精华之所在的著作也逐渐流传后世。
如果只是焚书倒也激不起社会和历史上的反对和恐惧,政治运动发展到后期渐渐变成了人身攻击,第二年时,秦朝各地发生了更为残酷的坑儒事件。
从事件结果来看,焚书不过是阻碍书籍的传播和文化的发展,而坑儒却是对所有活载体的屠杀与消灭,这其中的人性泯灭和道德沦丧超越了传统的认知环节,法家的思想加上暴权专治的秦始皇,让焚书坑儒的高压政策在秦朝时期发展到最高。
虽然其本质是为了统一文化、统一学术、统一思想,确立政策巩固发展的完整统一,但从长远来看却是不可取的,这也是到了汉朝时期,儒家思想得以迅速壮大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正如同在司马迁的《儒林列传》所分析的那般,“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虽然秦始皇在文字、计量单位甚至政治权力发展上都为几千年后的中国取得先行,但是在思想上的一系列举措,无疑是为他的帝王评价不断抹黑。
再之后李斯提出的“若有欲学发令,以吏为师”也得到了秦始皇的十分认同,然而在社会上禁止私学教育,反而将“吏师”作为学习教育的根本,这些举措无疑不是将历经时代验证的先进教育制度无限倒退,从这一点来看秦始皇的罪过可就大了。
那么说来说去,秦始皇作为一个眼光、思想均走在时代前列的封建帝王,他为什么对儒家学派这么仇视,为何要这么绝情彻底的将儒家思想全盘抹杀,这其中又有什么秘密?
焚书坑儒的背后原因秦始皇作为历史上可以纳入千古一帝称号评选的集权者,其政策的选择和做法在一定时期看来都是有着本身的意义的,所以这“焚书坑儒”在我们如今的眼中看来虽多是心狠残忍,但从当政者来看则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对于秦始皇来说,完成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并不能有效解决思想上的分裂问题,周朝延续下来的分封制度,让曾经的六国大多是割据统治,互相之间信奉尊崇的思想不同,文化间的壁垒犹如一道高墙般横亘在各国之间,这对于雄心壮志的秦始皇来说显然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对于他来说建造一个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国家势在必行。
其次,秦始皇对于儒家思想一开始并没有那么排斥,虽然秦国的丞相和多数官员都是法家学派的忠实跟随者,不过这毕竟是一场学术思想的文化较量,秦始皇深刻明白其中的重要,李斯占据了天时地利不假,但这人和却是儒家学派自己亲手放弃的。
秦始皇通过废除周朝的分封制而创新使用郡县制让山东六国世子阶级十分反感,在儒家学派中是极度倡导平等且互相制约的,如今秦始皇的大一统局面虽然有本身的积极意义,但是却背离了儒家学派的初衷。
更何况当时秦朝的官员选拔制度也一应改变,说到底还是破坏了原来世子们的晋升渠道,这才让儒家子弟纷纷对秦朝的决策表示怀疑和反对,而这也成了惨案事件的前期导火索。
对于推行政策的各种阻碍,秦始皇心知肚明,在位期间他也曾积极寻求过解决方法,尤其是对六国世子的网罗招揽,这些都是秦始皇的有益尝试,可最后他的低头却换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得寸进尺。
公元前213年,齐人淳于越在秦始皇的酒席上拍桌而起,当着大伙的面指着秦始皇让他应该沿用周朝的分封制度,否则秦朝将会加速灭亡。
淳于越对秦始皇新政的抨击,在大庭广众之下让秦始皇陷入了为难和尴尬,这些都让秦始皇十分恼怒,最后也变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过直到此时秦始皇仍然保留着对世子们的最后一丝幻想,可一年后秦始皇重用的侯生、卢生二人突然逃走,并且对外污蔑秦始皇残忍贪婪,这才在“焚书”后又有了“坑儒”,如此这么看来,秦始皇倒也是事出有因,并非无端发怒了。
结语:有关秦始皇的这段历史,世人也有着不同的看法,甚至他的这段往事也会被人不断拿起和别的皇帝所比较,尤其是在他之后汉武帝的一系列举措也引起了历史学者们的广泛讨论。
从初衷上看他们的想法都差不多的,一个不让人读书,一个让人只读一本书,可最后的结果却大不相同,这其中的社会关系和思想措施值得读者细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