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阿姨服用氯呲格雷抗血栓,半年后发生脑卒中,这是咋回事?

平宛玩转养护 2024-11-08 01:24:06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深秋的午后,家住杭州的退休会计师林阿姨正在厨房准备晚餐,突然感到一阵天旋地转,右手不自觉地松开了手中的锅铲,整个人摇摇晃晃地倚在了墙边。

"不对劲,这次真不对劲。"林阿姨心里暗暗叫苦。

就在半年前,她开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医生说这能预防血栓,可她怎么也没想到,这会儿却躺在了重症监护室。

医生诊断结果显示:林阿姨发生了缺血性脑卒中。这个消息让她和家人都难以接受,明明按时服用了抗血栓药物,怎么还会发生这种情况?

查阅林阿姨的病历,原来她在54岁时被查出冠心病,医生开具了氯吡格雷。

这种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预防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22》记载,氯吡格雷确实是预防脑卒中的一线用药。

张主任医师解释道:"药物治疗效果存在个体差异。有研究表明,约15-40%的患者对氯吡格雷反应不足,这种现象称为'氯吡格雷抵抗'。"

2023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导致氯吡格雷抵抗的主要原因之一。简单来说,就像钥匙和锁的关系,有些人体内的"锁"构造特殊,普通的"钥匙"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林阿姨经过基因检测,果然属于CYP2C19基因突变,氯吡格雷在她体内的代谢活性较弱。医生及时调整了用药方案,改用替格瑞洛。

住院期间,林阿姨遇到了同病房的郑大姐,她是某高中食堂的营养师。郑大姐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也吃过氯吡格雷,后来做了个血小板功能检测,发现药效不够理想,及早换了药,躲过一劫。"

专家建议,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要注意以下几点:

定期进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及时发现药物反应不足的情况;

留意是否出现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异常出血表现;

避免同时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等可能影响药效的药物;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19》强调,除了药物治疗,预防脑卒中还需要采取全面的措施。林阿姨康复出院后,积极改变生活习惯:每天坚持快走运动,戒烟限酒,清淡饮食。她还和老姐妹们组建了健康互助群,相互监督、共同进步。

在杭州某三甲医院心内科门诊,记者采访了刘教授。"个体化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已有多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供选择,通过精准医疗手段,能为患者找到更适合的治疗方案。"

两个月后,林阿姨在小区花园里教太极拳时,遇到了当初急诊室的年轻医生。"林阿姨,恢复得不错啊!"医生笑着说。林阿姨感慨道:"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治病要讲究科学,光吃药还不够,还得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超过3.3亿,且呈年轻化趋势。许多患者像林阿姨一样,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专家提醒:药物治疗要遵医嘱,定期随访。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切勿擅自停药或换药。同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做好全面防控才能远离疾病。

现在,林阿姨每周都会参加社区组织的健康讲座,和邻居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她说:"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自己的健康,既不要讳疾忌医,也不要盲目用药,关键是要科学防治。"

这个真实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的药物,也可能因个体差异产生不同效果。了解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健康长寿之道。

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文中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身体不适应及时寻求医师帮助)

相关参考文献:

1.《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22》

2.《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年第51卷第3期: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性研究》

3.《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19》

4.《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3年心血管病报告》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