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磑口石料场的出让工作:水利工程背后的“石头博弈”
最近,山西省自然资源厅矿业权管理处处长连碧鹏带领调研组深入临汾市和运城市,就“西磑口石料场”的出让工作进行了一次现场调研。为了加速古贤水利枢纽工程的进度,确保建设过程中骨料的供应不出岔子,连碧鹏带着一帮领导走进了临汾和运城的相关乡村,开展了细致的调查工作。这背后,当然不仅仅是几块石料的问题,还有国家重大生态战略的背书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的快速推进需求。那么,这次调研又意味着什么呢?让我们从几块“石头”中看见“水利”的未来。
从石头里看未来:古贤水利枢纽的背后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贤水利枢纽工程不仅是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项目,更是集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任务于一身的庞大项目。说白了,这个工程不仅要“疏水”更要“留水”,在保证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的同时,还要做到环境保护不打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磑口石料场的出让变得尤为重要。想象一下,如果骨料供应出问题,整个工程的进度就会受阻,甚至直接影响到生态保护的效果。于是,连碧鹏一行深入调研,亲自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确保所有的矿产资源能够合理配置,不仅要满足水利建设的需求,也要符合生态环保的标准。这可不是“随便找块石头就行”的简单任务。
协同作战: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同仇敌忾”
连碧鹏提出了一个关键点——推进水利枢纽建设需要各方协同作战。正如他所强调的,**“各级各部门必须恪尽职守、协同作战、形成合力。”**换句话说,不仅是矿业部门要加油,地方政府的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也要紧密配合,确保石料供应顺利且不影响生态。
要知道,选址不仅仅是看地理位置,还要审视矿产资源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尤其是要遵守水源地保护等相关规定。这就像是做一道“合规性”的题,答对了才有分数。所以,地方政府和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保持高度的沟通和协作,不能让“石头”卡住了“水流”。
在这次调研中,临汾和运城市的相关部门就积极开展了沟通工作,甚至成立了工作专班。**“倒排工期”和“挂图作战”**的措施,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还加快了矿业权的出让进度,确保项目能按时推进。
“石头”背后的生态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博弈
看似简单的矿产资源出让,背后却是一场关于开发与保护的博弈。毕竟,石料不是万能的,环境保护才是长久之计。虽然矿业出让可以加速工程进度,但如果破坏了生态环境,损害的是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个两难问题,也是地方政府在推动工程建设时需要不断思考和解决的难题。
杨帆局长也提到,临汾市在省厅的支持下,正紧锣密鼓地进行选址的前期论证工作,确保选址符合生态保护的要求,尤其是在“三区三线”规划和水源地保护的标准下,这不仅仅是为了工程的顺利推进,更是为了保障项目完成后,能够持续造福于民。换句话说,石料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必须把开发和生态保护的矛盾关系得妥妥的,不能让“石头”成为水利工程的“拖后腿”。
从“石料”看未来水利建设的智慧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我们看到了矿产资源配置、生态保护和水利工程建设之间的深刻联系。西磑口石料场的出让,不仅仅是几个村庄、几个县的事情,它背后折射的是现代水利建设中开发与环保的平衡智慧。在黄河流域这样的大生态框架下,每一项工程建设都要在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杠杆”,这不仅是为了工程的顺利推进,更是为了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水利工程的顺利建设需要“石料”的支持,但更需要各级政府、企业、地方民众的共同协作与智慧。正如那句话所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块小小的石料,也可能成为推动一个大工程的关键。因此,在调研时,连碧鹏一行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不仅关乎项目本身的推进,更关乎黄河流域生态的长远发展。
从石料到水利枢纽,从地方政府到矿业企业,古贤水利枢纽工程的推进离不开每一块石头背后的智慧与汗水。希望这个工程,像一条奔腾的黄河,不仅为沿线的百姓带来福祉,也为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开创一条可持续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