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穆宗 李恒)
唐穆宗李恒,唐朝的第十三位皇帝。
李恒的父亲,是号称大唐中兴之主的唐宪宗李纯。
李纯这位仁兄,功绩当然是有的,中唐藩镇割据,节度使们一个比一个横,个个都不服朝廷管,李纯可以说是见一个整一个,不服一个灭一个,中央集权在宪宗一朝得到了很好的恢复,但是问题是,李纯当皇帝的时候,把自己的起点定的太高了,他努力工作,他勤政为民,他收拾藩镇,他殚精竭虑,宵衣旰食所付出这一切,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恢复盛唐的光景。
朋友们,恢复开元盛世那个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时代,那太难了,至少对中晚唐的环境来说,太难了。
李纯的确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他自己来说,似乎远远不够看。
所以,我们很难说,李纯究竟是满足于当前的成就而止步不前,还是看着梦想离自己越来越远而暗自叹息,反正无论如何,宪宗执政后期水平直线下滑,迷上了求仙问道吃丹药,最终黯然离世。
中国历史上,似乎有很多皇帝都喜欢妄求长生,他们想要通过吃各种所谓灵丹妙药的方式多留在这个世界上哪怕一天,但是,无数的事实都证明,这是不现实的。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长生不老,更没有人能够永远的活着,如果一定要以一种方式来永存,那么只好永远的活在人们的心里。
宪宗啊,他不在自己的所有中寻找快乐,反而在别人的所有中寻找痛苦,人没有精气神,心散了,长生又能怎么样呢?
李恒,就是唐宪宗李纯的儿子。
(唐宪宗 李纯)
这个李恒啊,他出生的时机,说实话不是很好,他出生的时候,宪宗已经有了俩儿子,一个李宁,一个李恽,也就是说李亨他行三,是皇三子,在唐朝那个嫡长子继承制度,以及顺位继承制度的规则下,他基本上和皇位是无缘的。
这种由血脉决定的命运无法改变,无论你优秀与否,无论你挣扎与否,无论你是否足够勇敢,礼制只会告诉你,这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但是有意思的是,李恒子凭母贵,他有一个势力很大的母亲。
他母亲是谁呢?是懿安皇后郭氏。
郭氏平平无奇,但是郭氏的父亲是前朝的驸马都尉郭暧,而郭暧的父亲,则是对大唐堪称有再造之功的名将郭子仪。
你看,顶着郭子仪的名头,郭氏的地位能不大,身份能不尊贵么?
对比之下,皇长子李宁是普通宫人纪氏生的,皇次子的母亲在史书中更是连个名字都没留下过,这么一来,原本是老三的李恒,似乎也可以在储位争夺的舞台上和两个哥哥掰一掰手腕了。
但是,虽然李恒显贵,又有母亲郭氏做靠山,可宪宗李纯很显然还是更喜欢自己的长子李宁。
李宁,史书说他自小聪慧,爱读诗书,而且遵循礼法,平时说话办事儿都很稳重,朝野之间风评也很好,更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李绛)
而且,在唐朝大臣们看来,废长立幼自古就是取乱之道,这一天不立储君,几个皇子之间就会各自较量,政治时局就会暗流涌动,所以一个叫做李绛的大臣立刻指出,皇帝要早立储君,以防止奸人窥伺天位。
李绛说的这个早立,立的当然是皇长子李宁,而他所说的这个奸人,自然就是有意无意的在敲打李恒。
大臣们一劝,更坚定了宪宗的信心,于是他立刻宣布,储君之位别人就不用惦记了,我指定就留给皇长子李宁了。
皇帝宣布说要把李宁立为太子,这不行,在封建王朝这种口头允诺不具有严肃性,皇帝必须要为自己的儿子举办隆重的册封仪式,以昭告天下,扶正东宫。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典礼嘛,但是这场典礼办的,却非常的拧巴。
本来吧,这个典礼从一月份就要办,结果要么就是皇帝太忙,要么就是政事繁多,要么就是天气不好,大雨连绵,等到终于万事俱备了,皇长子李宁又身体微恙,不便出席,所以这个典礼从一月份开始拖,一直拖到十月份才办完。
我们无从知晓一个典礼几乎用去一年的时间,这其中有没有郭氏的阻挠,但是很显然,李宁的命,他不是很好。
好不容易典礼办完,李宁那微恙的身体突然恶化,竟然一病不起,几天水米不进,不过十九岁就死了。
对于这个儿子的死,想来唐宪宗李纯是相当悲痛的,因为一般来说,比较重要的大臣死了,或者说儿子死了,妃子薨了,皇帝辍朝个三天两天以表哀思也就差不多了,但是这一次皇长子一死,宪宗竟然十分出乎意料的辍了十三天的朝。
作为父亲,他悲痛自己儿子的逝去,悲伤自己白发人送黑发人,但是作为皇帝,他更加伤心自己不得不再次陷入选择储君的尴尬境地中。
(吐突承璀)
宪宗在位的时候,宦官比较得势,宪宗最为信任的宦官吐突承璀甚至手握神策军大权,而吐突承璀的意思是,应该按照顺位继承的次序,册立次子李恽为储君。
吐突承璀的这个提议,说实话是有点反常的,因为他这个建议从表面上是完全在遵守祖制朝廷的成法,可问题是,如果吐突承璀是个公忠体国的人,他就不会在宪宗的宠信下变成权宦,所以他这么做,一定有他的目的性。
是谓,事出反常必有妖。
我们常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意思是在本朝得势的大臣,等到新皇帝登基之后,人家通常会组建属于自己的班底,你在本朝得势,到新领导手下说不定就失势了。
文臣如此,宦官也是如此,而且宦官更加依靠皇帝的宠信,这种依赖性甚至可以决定他们的政治生命。
政治环境是瞬息万变的,政治斗争是异常残酷的,如吐突承璀这样的人,别人走一步棋,他就要提前走好几步。
现在唐宪宗是皇帝,唐宪宗愿意任用他,那他就能成为大唐第一权宦,但是如果宪宗皇帝死了,那么大唐的政坛对于吐突承璀来说,可就重新变的陌生了。
他想要保留住自己的身份地位,要么让新皇帝可以继续重用他,这当然很难办,因为东宫的太子在当皇帝之前,往往在潜邸就有随侍宦官,比如后世的万历皇帝的大伴冯保,这个冯保就是从万历还是baby的时候就在裕王府里照顾万历,所以后来才能和张居正搞搭档。
这条路吐突承璀很显然走不通,所以他只能选择后者,那就是利用好自己当下的权力,扶持一个没有背景,容易控制的新皇帝。
(李恽)
那么很显然,皇次子李恽就是个很好的选择,这哥们生平不详,连母亲的名字都未见于史册,说明李恽就是个政坛小透明,他没有显赫家世,没有政治背景,没有人脉,如果是李恽登基,又恰好吐突承璀有拥立之功,那么他的权宦地位在下一朝也将无可动摇。
因为,李恽只能依靠自己。
这就是一个宦官的博弈和思维——从利益出发。
吐突承璀拥立李恽,唐宪宗一来对吐突承璀就比较信任,二来他本身也有这个倾向,但是问题是,李恽没有一个声势显赫的母亲,没有外戚势力的帮助,更罕有大臣们的支持,所以皇帝思来想去,还是把李恒立为了太子。
李恒成了太子,但是吐突承璀并不放弃,他也没有理由要放弃,因为对他来说,如果李恒成为太子是板上钉钉的既定事实,那么也宣告了自己政治仕途的彻底失败,为了前途,也为了自己的命运,他必须想办法做出改变。
因为什么呢,因为毕竟吐突承璀他现在还能指挥神策军,这是大唐朝廷的王牌部队,只要他能调动军队,那么他就有能力在宪宗皇帝死掉,新君未立这个短暂的节骨眼儿上发动政变,软禁李恒也好,杀掉李恒也罢,反正只要通过武力夺权的方式把李恽拥立上去,一切就算大功告成。
但是吐突承璀没有想到,这计划赶不上变化快,他以为宪宗皇帝身体素质不算太差,就算驾崩也得个三年五载的,但是他想不到,宪宗皇帝在经历了试图恢复盛唐的挫败之后,彻底心灰意冷,整天炼丹修玄,过量服用丹药,突然之间就死了。
(中晚唐)
唐宪宗一死,吐突承璀还没等反应过来,另外几个宦官(主要是梁守谦,王守澄)二话不说就把李恒推上了皇位,也就是唐穆宗。
而就在新帝登基的同时,吐突承璀和李恽随即被杀掉。
一个是皇子,一个是权宦,他们都曾经是斡旋于政治舞台的人物,他们也许想过,政治是残酷的,但是他们没有想过,政治竟然残酷到了片刻都不容人喘息,失败者连退场的机会都没有,只有死去。
人们想不到,生命始终是脆弱的,当所有的预想成为现实的那一刻,一切已经为时太晚。
年轻的李恒登基了,对他来说,对他这个老三来说,真是尤为不易。
坐在冰凉触感的皇位之上,李恒有些按捺不住自己心里的激动。
做皇帝了,走到封建社会的顶点了,是该很开心,但是李恒不知道,他并不是天选之子,也不是荣耀的继承者,他要面对的,是藩镇坐大,是宦官干政,是财政贫困,是政治滑坡,是那个一去不返的盛唐,又或者说,是一条独属于中晚唐帝王们的自戕之路,正如,人们要为快乐时对未来的美好想象,付出饱尝愿望落空时的惨痛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