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国军的一家三口,正在铁路站台等待大撤退的命令。女人梳着两个麻花辫,看

爱吃凉历史 2024-10-26 15:29:00

1948年,国军的一家三口,正在铁路站台等待大撤退的命令。女人梳着两个麻花辫,看起来十分年轻。她怀里抱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垂头丧气,一脸茫然。男人也是一脸愁容,不过,他并不是因为战争的失败,而是对自己将来的担忧。 1945年,毛泽东和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飞往重庆,启动与国民党的和平谈判。这一场谈判最终在双方的交锋和妥协中持续了43天,并签署了《双十协定》。这一协议旨在结束长期的内战状态,但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 谈判刚刚结束,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已在秘密策划未来的军事行动。这一计划得到了美国的支持,美方在不久后公开表态支持国民党。蒋介石并未遵守和平协议的精神,而是选择在墨水未干之时,就密令其部队准备对共产党控制区的军事进攻,引爆了一系列新的冲突。 1946年的春夏之交,蒋介石摒弃了所有伪装,公然撕毁《双十协定》,大规模调兵遣将,向华北和中原的解放区发起猛烈攻击。而共产党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略,避免正面硬碰硬,而是边打边撤,力图保存实力。 在这一系列冲突中,华北地区成为了一个关键战场。聂荣臻和贺龙在这里面对国民党将领傅作义的部队。他们计划通过连续的战斗将晋察冀军区和晋绥军区连接起来,尤其是在大同地区的战斗中,共产党尝试打破国民党的防线。 然而,由于战略失误和地形优势的缺失,大同和集宁的战役最终以失败告终,导致张家口地区的失守。 与此同时,华东战场上,陈毅和粟裕面对国民党将领薛岳和张灵甫的强大压力。在淮南和淮北的战役中,虽然初期薛岳占据了一定优势,但随后的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中,共产党取得了显著的胜利,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歼敌纪录。 特别是在孟良崮战役中,共产党展现了地下工作者和地面部队的完美协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党内的情报系统和精确的战略规划。国民党的主力部队之一的整编74师在此战役中几乎被完全歼灭,师长张灵甫战死。 在中原战场,刘伯承和陈赓与胡宗南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定陶战役中,刘伯承指挥下的部队歼灭了国民党整三师的兵力。 1949年4月21日,随着渡江战役的全面打响,南京城的命运在几小时内被重新书写,标志着一段22年的统治历程的终结。 毛泽东和朱德随即下达了“向全国进军”的战略命令,拉开了一系列解放战役的序幕。从西北的沙场到南线的追击,从西南的席卷到宁沪杭的激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如破竹之势,迅速解放了大片国土。与此同时,原国民党政权在西南一隅苟延残喘,力量日渐衰弱。 随着1949年9月3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北京的奠基,以及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宣告,中国人民迎来了站立的时刻。 同年,台湾的常凯申一度计划轰炸开国大典,但最终放弃了这一冒险的念头。他随后转移到四川,希望从那里筹划反攻大陆的行动。他选择了西昌作为战略据点,因为那里地势险要,且历来是军事要塞。 胡宗南被任命为西昌守将,尽管他曾在抗日战争中有过杰出表现,但面对老对手陈赓的再次出现,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陈赓的策略是典型的以逸待劳,他先是绕到胡宗南的后方,解放了云南,彻底切断了对方的退路。 当解放军最终攻占西昌时,胡宗南已经选择撤退。留下的国民党将领们,在看到统帅的逃离后,也纷纷选择了放弃抵抗。 此后几年,国共之间的冲突虽然还有零星继续,但主要是局部的小规模骚扰。至1955年2月,解放军最终取得大陈岛,此时双方的势力范围已然明确,国共内战实质上画上了句号。 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势,原因多方面。首先是民心所向,经历了抗日战争的中国民众,渴望和平与稳定,但国民党的政策和行为却常常与民意背道而驰。 其次,内部的派系斗争削弱了国民党的战斗力,使其难以形成有效的抗击力量。再者,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消极态度和一系列失策,也让它失去了民心和部分将领的支持。 在装备和战术上的劣势,以及过分低估对手的能力,也是导致国民党失败的重要因素。当解放军展示出高效的战术和强大的战斗力时,国民党的许多策略和计划显得力不从心。 来自 袁旭川编著.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M]. 2023

0 阅读: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