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桌来自1000年前的酒席,直到今天依旧像刚摆上去一样,然而当考古人员一抬头

文史充点站 2024-10-25 16:03:33

这是一桌来自1000年前的酒席,直到今天依旧像刚摆上去一样,然而当考古人员一抬头顿时被吓的冷汗直流,酒桌旁竟然站着一个“人”,好像在欢迎考古队员的到来,千年的美食,究竟还能否品尝? 主要来源:合阳县融媒体中心2019-08-25《让考古专家吓坏的古墓:墓中没有文物陪葬却有一桌精美饭菜》 1993年,宁夏,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庄,村民老王像往常一样去田里浇地。突然,他脚下一空,掉进了一个坑里。老王挣扎着爬起来,发现坑里露出一截奇怪的砖墙,像是古墓。 文物部门闻讯赶来,考古队开始了紧张的挖掘工作。随着尘土被一点点拂去,一个保存完好的辽代墓葬群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中一座墓葬尤为引人注目——墓主人名叫张文藻。 打开墓室,所有人都惊呆了。墓室中央,摆放着一张四四方方的餐桌,桌上碗碟齐全,盛满了各种食物:葡萄、槟榔、板栗……,甚至还有一瓶散发着淡淡香气的红色液体,经化验,竟然是葡萄酒!这哪里是千年古墓,分明是一场准备迎接客人的盛宴。 这桌千年酒席,瞬间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谁是这场宴会的主人?他要等候的客人是谁?一千年前的这里,究竟发生过什么? 考古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墓室,试图寻找答案。壁画上,除了佛教故事,还出现了许多异域面孔,可见当时的社会相当开放包容。然而,墓室里却没有发现张文藻的棺椁,只有一只装满骨灰的木箱,旁边放着几件简单的陪葬品。 专家推测,张文藻生前可能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选择了火葬的方式,而墓室中丰富的食物,或许是他对来世的某种期许,又或者,这其中还隐藏着我们不为人知的故事。 张文藻墓的谜团,就像那瓶千年美酒,历经岁月洗礼,愈发显得神秘而迷人。而葡萄酒,这贯穿人类文明史的饮品,也随着张文藻墓的发现,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其实早在张文藻之前,葡萄酒的身影就已遍布世界各地。公元4世纪,德国一座罗马贵族墓中就出土了一瓶保存完好的葡萄酒,被称为“斯派尔瓶”,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葡萄酒的记载也由来已久,据《史记》记载,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将葡萄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带回了中原,从此,葡萄酒文化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到了唐宋时期,葡萄酒已经成为了一种颇受欢迎的饮品,尤其是在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这里气候适宜,土壤肥沃,非常适合葡萄生长,葡萄酒产业也因此蓬勃发展起来。唐代诗人韦应物就曾在诗中写道:“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可见当时宁夏葡萄种植的盛况。 由于历史原因,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几经波折,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重新焕发生机。 1986年,宁夏玉泉营农场酿造出第一批葡萄酒,标志着宁夏葡萄酒产业正式起步。此后,一大批有志之士投身到葡萄酒产业中来,他们开垦荒地,引进葡萄品种,改进酿造技术,为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华,国内首位葡萄与葡萄酒学博士,回国后,他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酿造理念带回宁夏,为当地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被称为“宁夏葡萄酒教父”。 王奉玉,原本是一位科技部门的处长,在一次法国考察中,他被一瓶价值1万美元的红酒深深震撼,毅然决定辞职下海,投身到葡萄酒产业中。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他创立的“加贝兰”葡萄酒品牌,在国际大赛中屡获殊荣,成为宁夏葡萄酒的一张名片。 马九虎,一位敢想敢做的煤老板,他看好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前景,毅然投资2000万元,买下7500亩荒地,种上了葡萄。经过8年的坚持,他终于酿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葡萄酒。 如今,宁夏贺兰山东麓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葡萄酒产区,200多家酒庄星罗棋布,优质的葡萄酒远销海内外,“世界葡萄酒看中国,中国葡萄酒看宁夏”的口号也逐渐叫响。 从张文藻墓中那桌神秘的千年酒席,到如今贺兰山下飘香的葡萄美酒,葡萄酒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不断传承,发展,最终成就了今日的辉煌。 而那些为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默默耕耘的人们,就像那一串串饱满的葡萄,在阳光的照耀下,酿造出更加香醇的未来。

0 阅读: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