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湖北的一种残酷习俗——“寄死窑”,老人60岁被儿女关进洞里,不给饭直到饿死。

洛风阐社会 2024-10-25 15:10:31

古代湖北的一种残酷习俗——“寄死窑”,老人60岁被儿女关进洞里,不给饭直到饿死。 这些"寄死窑"隐藏在茂密的灌木丛中,远离村庄,不易被发现。每个洞窟高约80厘米,宽50厘米,深度约2米,刚好能容纳一个成年人。 洞口开凿得方方正正,内部平整,显然是人工精心制作的。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洞窟竟然是用来遗弃60岁以上老人的场所。 据当地村民介绍,在古时候,家中年满60岁的老人就会被送到这些"寄死窑"中。 家人只会在前三天送些食物,之后就再也不管不问,任由老人在洞中自生自灭。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洞窟是成对出现的,一个用于男性,一个用于女性。 然而,在这个令人不安的习俗背后,却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斗鼠记"。 这个故事不仅解释了"寄死窑"习俗的由来,更重要的是,它讲述了这一残酷习俗是如何被废除的。 故事发生在古代的麇国。当时,国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年满60岁的老人,都要被送到偏远的"寄死窑"里去。 家人只能送食物三天,之后就任其自生自灭。这个规定无人能够违抗。 有一年,一位外国使臣带来了一只巨大的"犀鼠",这只老鼠体型如黄牛般庞大。 使臣向麇国国王提出挑战,要与麇国的老鼠比试。如果麇国输了,就要向外国称臣纳贡。 国王急得焦头烂额,他放出了凶猛的老虎,却依然不敌那只巨大的犀鼠。眼看国家危在旦夕,全国上下陷入了恐慌。 就在这时,一位年轻的农民想起了自己偷偷藏在家中的老父亲。 这位农民不忍心将年迈的父亲送入"寄死窑",便将他秘密地藏在家中照顾。 当他向父亲诉说国家面临的困境时,老人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建议。 老人说:"鼠类天性畏惧猫。如果能养一只重达十三斤半的猫,放出去就能轻易击败那只犀鼠。" 年轻人立刻将这个办法报告给了国王。国王听后大喜,立即下令照此办理。 果然,当那只巨大的猫被放出来后,犀鼠吓得落荒而逃,麇国轻易获胜。 国王为了奖赏这个年轻人,问他是如何想到这个妙计的。年轻人如实相告,说是自己年过六十的父亲出的主意。 国王听后恍然大悟,感叹道:"原来老人是如此宝贵的存在!" 从那以后,国王下令废除了将老人送入"寄死窑"的残酷规定。 人们开始尊敬老人,视他们为智慧的源泉。"寄死窑"也逐渐被废弃,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这个故事在当地代代相传,成为了教育后人要孝顺老人的重要教材。 现在的年轻人听了这个故事,都明白老人的价值。我们村里现在对老人都很好,没有人再提'寄死窑'的事了。 虽然"斗鼠记"只是一个传说,但"寄死窑"的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些遗址不仅证实了古代确实存在"弃老"的习俗,也为研究人类社会风俗和丧葬习惯的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这些'寄死窑'遗址的发现,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习俗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它们不仅印证了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文明进程中曾经存在的阴暗面。 随着考察的深入,研究人员发现类似的"寄死窑"遗址不仅存在于湖北,在中国其他地区也有发现。 这表明"弃老"习俗在古代中国可能曾经相当普遍。 然而,正如"斗鼠记"故事所展示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老年人的价值。 他们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弃老"的陋习逐渐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尊老、敬老的新风尚。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