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2016年,一河南女孩仅9岁就参加高考,10岁就考上大学,父亲称孩子是“

柳淮蕊 2024-10-25 14:07:02

[微笑]2016年,一河南女孩仅9岁就参加高考,10岁就考上大学,父亲称孩子是“神童”,可高考成绩曝光后,竟连200分都没有!   这个神童就是张易文,2007年,她还没睁开眼睛,就已经背负了全家人期望,尤其是父亲张民弢的。   她的父亲曾经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天才”人物,三岁识千字、五岁通诗书,九年义务教育被他压缩了一年,十八岁就考进了北京大学。   五年内他拿到了硕士、博士学位,还跑去香港深造,对他来说,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飞快、顺利,所以当女儿出生时,他坚信自己的优秀基因会在张易文身上“再创辉煌”。   “我要把她培养成下一个我,甚至超越我,”这是张民弢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的教育计划早早就开始了,他开了一家私塾,亲自为张易文授课。     别的孩子还在乐园里玩泥巴的时候,张易文已经开始背单词、做数学题,她几乎没有童年,早上起来练习记忆,晚上熬到深夜做题,每天重复这样的节奏。   五岁时她已经掌握了4000个汉字,能流利地阅读许多复杂的文章,到九岁那年,张民弢觉得是时候了,他决定让女儿挑战高考。   张民弢信心满满,认为女儿的天赋将会让所有人惊叹,可是现实给了他们当头一棒——张易文在第一次高考中只得了172分。   这对一个9岁的孩子来说,本来并不算什么,可是对于张民弢来说,这简直是不可接受的失败,他没有放弃,让女儿复读了一年,再次走进高考考场。   第二次她考了352分,成绩有了显著提升,但这离名校的录取线还有很远的距离,于是10岁的张易文背起行囊,进入了一所专科院校,这是一个孩子无奈的开始,也是张民弢“天才计划”中重要的一步。     10岁,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还在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而张易文却已经进入了大学,大学生活本应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于她来说,却显得格外沉闷。   年纪上的巨大差距使她难以融入集体生活,同学们成群结队地出去玩、参加聚会,而她却因为年纪太小,没人愿意带着她。   她虽然在学习上很顺利,但情感上却承受了巨大的孤独感,她没有任何的朋友,也不懂如何与比自己大七八岁的同学打交道。   这段时间,张易文经常一个人躲在宿舍里发呆,她明白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远,大学三年一晃而过,其他同学毕业后纷纷找工作、考研,甚至开始筹备婚礼,而13岁的张易文却发现自己被留在了原地。   没有企业愿意雇佣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她的未来似乎在一片迷雾中,张民弢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看到女儿无法就业,便把她接回了家里,让她在自己的私塾里当助教,对于13岁的张易文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新的折磨。   她与同龄的孩子们在一起,却没有共同话题,没人听她的指挥,而父亲的严厉要求更是让她不堪重负,每次犯错,父亲都会扣她的工资,尽管她的薪水本就微不足道。   生活的重压与内心的孤独交织在一起,慢慢地压垮了张易文,她开始变得沉默寡言,甚至逐渐走向抑郁,父亲看不见她内心的挣扎,只一味地希望女儿在他的严厉督导下继续前进。   他打算让她专升本,然后送她出国深造。可张易文再也承受不住了,有一天她爆发了,向父亲吼道:“别再干涉我的生活,我宁愿平凡一生,也不愿再被你这样控制!”   这一声怒吼像是压抑已久的情感总爆发,父亲这才意识到,自己所谓的“天才培养计划”,已经彻底把女儿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张易文的反抗没有让父亲完全清醒,尽管她的生活已经变得支离破碎,张民弢依旧固执地相信,他的“天才计划”只是暂时失败。   他将目光转向了自己的儿子,试图在儿子身上重启这套教育模式,他的“天才梦”似乎没有破碎,只是从女儿身上转移到了儿子身上。   她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社会问题,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度期望,以及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   张民弢的失败,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失败,更像是一种社会现象,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全面的关注与关怀。   学习固然是重要的,不过心里健康同样也是之不可少的,孩子在小时候更需要是父母的关爱,而不是一味的压力。   (信息来源:环球网《河南9岁女孩参加高考被赞神童 成绩曝光:172分》)

0 阅读: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