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下的资本有多惊人?释永信16岁出家,22岁执掌少林寺,身穿16万袈裟,花费4

百态人间如流水 2024-10-25 10:41:17

袈裟下的资本有多惊人?释永信16岁出家,22岁执掌少林寺,身穿16万袈裟,花费4.5亿买地,出行全部都是豪车,更有甚者,他名下还拥有18家企业,坚称每月工资仅700元的他身家数以亿计!   “方丈开豪车,住豪宅,少林寺是不是成了商场?”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关于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新闻就会引发人们的强烈关注。   尤其是2015年,释永信被指控的所谓“七宗罪”,让他一度成为舆论的风暴中心。   一个出家人,怎么和豪车、房产、巨额资金扯上了关系?难道少林寺真的变成了一个商业帝国,而释永信成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   一个自称“少林弟子”的释正义,他和释延鲁等人频频发声,指责释永信的生活奢侈,甚至说他拥有多家公司的控制权,七宗罪中最引人注目的指控是他以寺庙名义索要700万元的财产。   这些指控一时间引爆了舆论,全国媒体蜂拥而至,网络上也是骂声不绝,而释永信只用了四个字回应:“不辩解脱。”   这四个字在那个时候看似“避重就轻”,但两年后,事情有了最终的调查结果——所有指控都被证实为谣言和捏造。   释永信所谓的“侵吞寺庙资产”根本不存在,所谓的700万财产纠纷更是子虚乌有,被指控的200万赔偿其实是与一位商人刘某明的纠纷。   对方曾试图将一尊佛像卖给少林寺,但被释永信拒绝,随后他试图敲诈释永信。   至于所谓的“房屋使用费”,则是少林寺委托释延鲁管理寺庙房产,后来释延鲁将这房产挪作他用,拒不归还,才有了“索要租金”的说法。   而所谓18家公司控制权更是夸张过头,少林寺作为一个宗教机构,不具备法人资格,不能直接持股。因此释永信作为少林寺的代表,代为持有股份,但这些股份本质上属于少林寺,并不是释永信个人的资产。   这样的安排是为了方便寺庙的运行和管理,并不涉及任何私利。类似的安排,在其他文化机构也有先例,比如故宫博物院的法人代表在某一时期也同时担任多家公司的控股代表。   关于释永信开豪车、住豪宅的指控,豪车实际上是少林寺名下的车辆,主要用于寺庙的日常事务和接待工作,甚至闲时还会出租给当地单位,用租金补贴寺庙的运营。   而释永信本人的生活远没有外界想象得奢侈,甚至曾在采访中坦言,自己每月的工资只有700元。   正是因为这些豪车、公司控制权等表面现象,外界对释永信的质疑从未停止过。很多人觉得,一个出家人怎么能如此商业化?   更有甚者认为,释永信的行为背离了佛教的清净本质。实际上少林寺的商业化并不是释永信一人的选择,而是整个时代的变化使然。   1981年,他剃度出家时,寺庙内只有十几个和尚,其中大多数都是年迈的老人,寺院靠着28亩耕地勉强维持。   直到电影《少林寺》的上映使得少林寺名声大噪,吸引了诸多的游客前往,年轻的释永信当时意识到,如果不进行彻底的改革,少林寺的未来将岌岌可危。   1987年,释永信接任少林寺住持,开始推动少林寺的现代化改革。他组织少林武术队,带着弟子们全国巡演,借助武术名声为少林寺赢得了广泛的关注。   与此同时,他筹资修缮寺庙建筑,重建了法堂、钟楼、鼓楼等古建筑。为了进一步管理好寺庙,他甚至去学习了MBA课程。   如今的少林寺已经不再是那个荒草丛生的小庙,而是一个拥有五万多平方米建筑、2000多名僧人的庞大寺院。   释永信带领少林寺走向了国际化,在世界各地设立了二十多个少林文化中心,传播禅宗和武术文化。   不仅如此,少林寺每年还拿出超过1.4亿元用于慈善事业,释永信和寺僧们也多次捐款、出资救助灾区、收养孤儿。   很多人觉得,少林寺商业化的步伐太快,寺庙已经充满了“铜臭气息”,失去了佛门的清净。   尤其是当少林寺开始与游戏公司合作、在电商平台上出售产品时,这种质疑声达到了顶峰。   释永信对此从不避讳,他曾表示:“现代社会中,寺庙也需要与时俱进。商业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让少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