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冯友兰选择留在北平,他不仅自己留下来,他还对弟弟冯景兰说道:“

运赛过去 2024-10-23 20:51:52

1948年12月,冯友兰选择留在北平,他不仅自己留下来,他还对弟弟冯景兰说道:“何必走呢?不管谁当权都要建设中国,知识分子都是有用的,你是搞自然科学的,那就更没有问题了…” 1966年,北京大学校园里,一位老人蹒跚地走在路上,身后跟着一个略显稚嫩的身影。他们是冯友兰和他的弟弟冯景兰,曾经的国学大师和著名科学家,如今却沦落到牛棚劳改的地步。 就在前一天晚上,冯友兰的夫人任载坤还对他说了一句令人唏嘘的话:"天都快亮了,你还在炕上尿了一泡。" 短短一句话,却道尽了冯友兰此时的境遇。曾经意气风发的他,如今却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无法控制。 1948年12月,国共两党的战事已到了最后的关头,谁将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尚未可知。身处北平的冯友兰,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是否应该离开这座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城市? 作为一名备受尊崇的国学大师,冯友兰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他一直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自勉,希望能以自己的学识,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但是,当战火即将烧到家门口时,他又该何去何从? 冯友兰在书房里焦虑地踱步,脑海中不断闪现过往的点点滴滴。他想起自己为建立国学院付出的心血,想起与学生们在一起讨论学术的日日夜夜。 但另一方面,战乱的阴影也笼罩在冯友兰心头。他不知道新的政权会带来怎样的变革,也不确定自己能否在新的环境下继续自己的学术研究。种种思绪,在他脑中激烈碰撞,让他夜不能寐。 就这样,冯友兰在深夜的书房中独自思索,左右权衡。他想到了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想到了祖国的未来发展。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冯友兰最终下定决心,选择留在北平。在他看来,知识分子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无论时局如何变迁,这份责任都不能悖弃。 做出决定后,冯友兰把弟弟冯景兰叫到了自己的书房。冯景兰是一名颇有成就的自然科学家,面对动荡的局势,他也陷入了是否离开的困惑。冯友兰语重心长地对弟弟说:"何必走呢?不管谁当权,知识分子都有建设祖国的责任。你是搞自然科学的,那就更不用担心政治影响了。" 冯友兰的一番话,让冯景兰也下定了决心。他意识到,作为科学家,自己的研究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于是,冯景兰也选择了留下来,与哥哥一起,在新的时代贡献自己的才智。 兄弟二人达成共识后,便开始畅想未来。冯氏兄弟的决定,代表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声。 时间的车轮碾过十八年,北京大学校园内,一对苍老的身影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他们步履蹒跚,身后是一群嘻嘻哈哈的年轻人,用奚落的眼神打量着他们。这对老人,正是当年意气风发选择留下的冯氏兄弟。 1966年,运动如一场席卷全国的飓风,将无数人卷入其中。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冯友兰和冯景兰首当其冲,成为批斗的对象。 回想起当年"何必走呢"的决定,冯友兰不禁苦笑。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选择留下,竟是选择了一条通往苦难的道路。 人生的悲欢离合,原来早已被历史的巨手安排好。冯友兰和冯景兰,就这样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被无情地碾压、被粗暴地对待。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