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刘墉参加殿试,乾隆主考,当看到刘墉是罗锅时,就戏弄他:“你能以罗锅为题作诗

冷亦聊文化历史 2024-10-22 09:27:21

一次,刘墉参加殿试,乾隆主考,当看到刘墉是罗锅时,就戏弄他:“你能以罗锅为题作诗一首吗?”刘墉当即吟诗一首:“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丹心扶社稷,满脑谢皇恩,以貌取才者,岂是贤德人”。 乾隆听后,很是惊叹,当场钦点刘墉为状元。 还有一次,刘墉入朝为官,上朝叩拜姿势很是奇特,令满朝文武官员捧腹大笑。乾隆看到刘墉本就背驼,又跪拜得很滑稽,便打趣他说: “刘爱卿,你这么一拜,不就成了罗锅了吗?” 刘墉当即磕头高呼:“谢主隆恩!” 乾隆与大臣们听后,面面相觑,问他为何谢恩,刘墉笑着说:“按大清律,皇帝赐封臣子封号,封一个字,臣每年便可多拿俸禄两万两,真是皇恩浩荡啊!” 乾隆听后,哭笑不得。 以上关于“刘罗锅”的传说,确实有趣,但大多是民间误传。历史上虽没有关于刘墉仪表堂堂的记载,但他至少也是身体端正,而绝非驼背! 清朝选拔官员很严格,有四个标准:身、言、书、判。 “身”指体貌端正、体格健壮。“言”指口齿伶俐,表达清晰。“书”指字体工整,笔法清秀。“判”指断事精准,思维敏捷。 而这四项中,“身”是第一位,如果刘墉是“罗锅”,第一关就会被刷下来,毕竟如此形体很难立官威,也有损大清国体,出身再高也不可能入朝为官。 那,“刘罗锅”的称呼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大多数人认为是乾隆儿子嘉庆帝对刘墉的称谓。 嘉庆即位时,刘墉已经是80多岁的老者了,难免有些弓腰驼背,嘉庆就常以“刘驼子”称他。这一称谓也就在民间传开,人们就误以为刘墉天生驼背。 还有一种说法是,刘墉是乾隆儿子嘉庆皇帝的老师,深受敬重,被尊为“刘阁老”,“阁”与“锅”音近,“阁老”流传中成了“锅腰”,“锅腰”在京城方言里又叫做“罗锅”。 因此“刘罗锅”叫法便流传开来。 还有一些影视作品也有误导,也不符合史实,影视说刘墉出身平凡、家境贫寒,而事实正相反。刘墉出身于著名的官宦世家,祖孙三代官居高位。 乾隆还为之题过诗:“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家声免永继,莫负奖期深”,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刘墉出身名门望族,为官应有所建树,以不辱门楣。 1719年,刘墉出生于山东诸诚,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进士,祖父刘檠是康熙时期有名清官,父亲刘统勋是乾隆时极受重用的大臣,是汉人出任首席军机处第一位大臣,地位很高,可与后来的和珅相提并论。 刘氏家族从曾祖父开始到侄孙刘喜海,一共经历5代,出了35位举人,11位进士、2位大学士,可见刘氏家族是当之无愧的名门望族! 刘墉从小饱读经书,博闻强识,但他在30岁之前都没有参加科考。直到33岁时才因出身名门直接参加了会试与殿试,被钦点为二甲第二。 然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刘墉因才华出众,在众考生中脱颖而出,他在殿试时被乾隆钦点为状元,后因父亲刘统勋极力反对才作罢。 刘墉中进士,进翰林院做3年编修,多次担任乡试、会试正考官,3次兼国子监,当过《四库全书》馆副总裁,还是清朝四大书法家之一等。 不墉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为官清廉。他前期在各地做地方官,刚直不阿、为民除暴,革除了科场官场等不少弊端,被百姓称为“刘青天”。 1780年,刘墉出任湖南巡抚,核查灾情,撤了2名知县与1名知州;开仓放粮,接济灾民等,不久湖南民生丰足,当地百姓感恩戴德,称刘墉“包公再世”! 刘墉为人刚正廉洁,最为人称颂的是查办山东巡抚国泰案,轰动全国,在百姓中广为传颂。 此后刘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后兼工部尚书。 但调京后,刘墉像变了一个人,开始明哲保身,渐失早年锐气。史载,刘墉见和珅位高权重,党羽遍布朝野,就对和珅等人虚与委蛇,不想再得罪官场同僚。 1787年,刘墉为官就“小错不断”,次年还发生国子监主考乡试舞弊案,刘墉被弹劾受处分。1789年教皇子读书的师傅们几天没开课,作为总师傅的刘墉难逃其责,再次遭到乾隆斥责。 一系列的犯错,让刘墉错失被授予大学士的机会,他没进过军机处,没有接触到大清的权力中心,因此后世称他为“宰相刘罗锅”,也是不合适的。 刘墉在为官前期和后期,判若两人,让人费解! 巧的是,刘墉犯的错总是不大不小,赔不上身家性命,却总能招到乾隆训斥。其实,不管刘墉从清正刚直到圆滑世故,还是从慎思明察到糊里糊涂,这都是他为官之道策略。 史上凡能全身而退的能臣,哪一个不明哲保身?刘墉正是看透了这点,所以才不功高盖主,宁愿“糊涂”。 的确,那些平庸糊涂、不功高盖主的官员更得乾隆喜爱。事实也证明,刘墉以这种自保的方式得到了善终,于1804年85岁高龄去世。 刘墉虽一生清廉,但没有做到不失刚正,因此嘉庆帝赐他谥号为“文清,而非“文正”。不过有文正谥号的也有我们熟悉的一人,那就是曾国藩,也叫曾文正。

0 阅读: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