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企业高质量发展︱他何以实现三年“三级跳”?

湘江融媒 2024-02-28 11:34:54

三年,1095天,在旁人看来只是稀松平常的时光,对于从北京选择在湖南湘江新区建立第二总部的清源华建董事长刘树模而言,却惜时如金,带领团队回湘实现了扎根到蝶变的跃升。

短短三年间,这家企业从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再到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全国万里挑一的小巨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了令人惊叹的“三级跳”。深耕城市排水系统物联网细分领域的清源华建到底有何“绝技”在身?“三级跳”的动力又源自哪里呢?选对发展地 给足了创业底气

“17岁,我来到湖南大学求学,把6年青春记忆留在这里,应该说我和这一方水土,有着很深的情感链接。”2016年,刘树模联合四位清华大学校友创立清源华建,专注于生态环境领域、探索用智慧的方法解决“人水矛盾”。随着企业的发展,他希望在北京以外,选址设立企业第二总部,推动产品研发和装备生产能力建设。

“长沙是一片曾承载着我青春的热土,这里集聚的人才优势、完备的智能制造产业链配套,还有务实有为的营商环境,经过慎重的考虑,我萌发了回湘发展的想法。”三年前,刘树模带领团队回到湖南湘江新区,开启二次创业。

流动几何的建筑结构、错落有致的室内景别、独具特色的空中花园,总投资额近2亿元,占地面积达35亩的清源华建研发及装备制造总部基地,如今已成为刘树模和团队筑梦的大本营。

美好的建筑、艺术的空间,工作于其中,总能激发灵感。

在刘树模看来,作为一家科技型企业,在办公环境、研发水平和人才建设上的投资是非常必要的。

“相对于企业的高速发展,我更强调效益、安全和价值。当时,我们旁边这栋三号楼在修建时,还有个暖心故事。”刘树模回忆道,当时企业拿的地块属于M1类工业用地,包括研发用地在内的生产配套用地都有严格的控制,不能超过7%。

“但是,我觉得长沙总部基地就应该以创新研发为主,新区政府也非常赞同我的想法,在他们的帮助下,经过政府部门反复调研商讨,最终参考深圳、苏州等地类似案例,将研发用地面积调增至总面积的近一半。”刘树模觉得,这是挺不容易的,新区政府能够突破限制,主动去帮助企业满足科研发展的需求,这本身就是政府敢担当和敢作为的一个鲜明的例子。

果然,充足的研发用地落妥了,也让清源华建在研发领域的长期布局,有了足够的底气和勇气。

以研发立企方能顶天立地

刘树模介绍,企业之所以取名“清源华建”这四个字,与几位创始人都来自清华大学,将立志建设中华的担当,镶嵌在其中。

当然,清源华建不仅有清华大学“学霸”团队的支持,还有着清华大学教授、德国专家等国际化资深“外脑”团队。不仅如此,清源华建还启动了“同行计划”,目前,有20多位年轻的优秀员工,经数年悉心培养,大多已走上管理岗位或成为中坚力量。

“行业竞争你追我赶,不持续投入研发,就很容易被别人赶超,必须要扎扎实实把资源和资金都放到技术的升级和提升上来。”刘树模介绍,目前,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50%,且年均研发投入比在7%以上,已取得162项知识产权,其中发明专利33项。

比如清源华建在污泥治理领域,对传热和能源回收技术方面进行了五年研发,最新的过热蒸汽干化装备即将面世,它将污泥处理介质由空气转化为过热蒸汽,能源回收比超过80%,处理成本只有市场平均水平的一半。

从与国外品牌难以同台竞争,到同台亮相,再到所研发的产品性能国际领先,清源华建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重视和自身持续的研发创新投入,而这也恰恰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灵魂”所在。

“我们知道地面交通基础设施,可通过路网管理和优化,变得越来越高效和智能化,而同样庞大的地下管网基础设施,对智能化管控需求也非常迫切。我们希望打造地下管网的手、眼、脑,通过物联网技术,以科学智慧的决策调度平台,去解决城市水环境污染、城市内涝、污泥围城等突出“人水矛盾”问题。”在刘树模看来,要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要捕捉行业发展的风口,更重要的是要坚持价值创造,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企业发展目标之所在。

随着春天的来临,刘树模给基地负责人布置了一项不是工作的“工作”——种树。

在厂区内种上果树,而不是花朵,不怕树长得慢,因为刘树模很确信,清源华建会在湖南湘江新区扎根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儿生根发芽,跟树一起向阳而生。

“而这种‘确信’,是湖南湘江新区优渥的科创环境和良好的营商环境给予的,让我们企业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刘树模分享了自己的一些小目标,未来公司IPO计划将以湖南清源华建为上市主体,并力争三年内实现上市。

0 阅读:11